蔣世東
摘 要: 現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物質財富等極大豐富,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與教育隨之而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較成人患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切。基于此,本文就小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措施展開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 小學教學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兒童用一顆純真稚嫩的心靈,目睹了社會、家庭中及學校中的各種矛盾,在心靈中產生了一系列影響之后,通過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現出來。小學教學中應快速準確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現在為時不晚,但是需要有相應具體準確的措施,以便更好地施行此教育。
一、小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國家、社會的需求
現如今,隨著國家、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要與日俱增。對于身心健康的人才的需要更是極為迫切。目前,一些人才只是側重于掌握知識,對于自身的心理疾病及心靈狀況漠不關心。對于人才的培養,要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等方面,更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讓其做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奉獻自身的聰明才智。
2.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教育要從小開始,兒童較于成人,還涉世未深,對于一切都充滿著好奇與期待。對于兒童進行教育,兒童更容易接受與理解,并且逐漸培養心理健康意識。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小學教學開始。
二、小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在小學語文和英語的相關課文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例如:在語文和英語教材中的課文中,通過課文中的某個典型人物的塑造或某篇健康向上的課文,使學生懂得自我獨立的重要性,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盲目地依賴他人、依賴家長,學生在獨立中逐漸成長;通過一篇與合作相關的課文,學生不再盲目自私、張揚自我而不會與他人的合作,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并且在合作學習中體會到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學生通過一篇有關善良的小文章,懂得心懷他人,換位思考,常常關照別人的感受,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學會分享,與他人分享自身的快樂及美好的事物;通過一些勇敢積極向上的課文,使學生不再膽小,而是勇敢積極向上,并且不懼失敗,擁有越挫越勇的勇氣。在每篇文章的學習中,學生的心理逐漸奠定健康向上的基礎。在語文和英語的作文中也可以相應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作文中讓學生闡發心理,抒發情感,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通過課文和作文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轉變自身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教師引導學習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最好積極挖掘德育素材,運用良好的德育氛圍感染學生,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教學方法,在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下,給他們營造好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好的開端將會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們在開課前要能給學生好的體驗。比如說,上課前,教師們可以精心設計,將教材中存在的德育知識挖掘出來,快速地把學生帶入課堂中,在德育教學中無形地感染他們。小學教師的引導學習分為兩部分。首先表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一步一步地挖掘課文背后的深層含義,以便學生學習課文時基本思路是正確的,深層含義的體悟是準確的,進一步達到在教材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次,教師的引導作用還表現在課后實踐中,教師給學生布置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踐。例如:在家中,感恩父母,為父母主動做家務,與父母經常談心,縮小與父母及親人之間的距離;在社會實踐中,有條件的情況下,去孤兒院及養老院,幫助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獻出愛心;在游戲中,與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及成長的快樂,與大家和睦相處,并且收獲友誼。教師可以根據今日所學習的課本內容布置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自身所缺乏哪些情感體驗而布置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內容。在一次次的課本與具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將會對自己的心理轉變運用為具體的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更好。教師還應該提高口語能力和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組成心理小組,先在自己的小組內分享經歷,彼此探討匯報給組長,之后主張告訴教師,教師挑選這個階段學生典型的心理問題,在班內展開教育探討。教師通過課上課下的每一次悉心引導,使學生逐步步入正軌。在教師們給學生創造德育教學情景的同時,也讓學生在這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得到深刻的情感感悟,以及豐富的體驗,對學習生活產生更大的熱情。
3.學生積極配合
此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小學生,廣大小學生的心理起初還處于最純凈的階段,并且對于這個社會充滿好奇與期待。小學生的教學接受能力較成人來講,更積極主動及更容易接受。對于小學生來講,基本上都會主動積極地配合。但是此次教育內容為心理健康教育,觸及小學生的心理,小學生除了保持積極主動之外,還要徹底地打開心靈之窗,將自己的心理向老師同學全面展開。緊跟老師課上課下的引導,向老師講述自身有關心理問題的疑惑及建議等,使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展開心理輔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要發自內心,本著真誠的心對待,而不是敷衍了事,形式上完成。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向教師及父母提出建議和要求,對于伙伴可以事前說明,讓伙伴、教師和父母更好地配合自己治愈心理問題。如果學生發現心理存在問題,那么切記不要將自己封閉起來,而應該更加主動地敞開心扉,與老師和父母交談,讓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疏導,使自己的心理逐步走上正軌。
4.學校開展相關活動
學校積極配合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展開,為其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建設有關貼近心理的建筑物、墻體顏色、心理輔導室,提供基本的基礎設施。學校培養專業的心理教師,并且成立心理工作站,讓學生有條件分享心理狀況。學校與社會各界展開合作與交流,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例如:學校與養老院和孤兒院及其他實踐單位進行聯系,組織學生到此處實習鍛煉,驗證自身的心理狀況。學校在校內展開相應的活動,例如:組織一幫一的活動,學生每天幫助一個相對較為弱小的同學做一件好事、善事;學校開展集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課程,課程中適當加入吸引學生的小游戲;學校開展學生與家長互動的活動,通過親子合作,增進親情,培養學生感恩的心。在這樣的過程中,使德育教育內容滲透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將德育教育這種無形的東西化為有形的東西,使教師們能夠和學生更好地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對學生的情感經歷感同身受,讓德育教育更有效地進行。
5.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與幫助
在社會中形成不僅注重物質的積累比拼,還關注心理健康的風氣。不僅關注身體健康,還需關注心理健康。在社會中營造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社會各界可以積極報道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心理轉化的變化過程,采訪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和心理的練習,測試學生是否身心健康,報道學生所做的善事,以此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心理上也會得到相應的鼓勵。社會各界積極主動與學校、學生合作,為學生進行心理鍛煉提供場所與平臺,讓小學心理健康影響社會的心理健康,帶動整個社會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結語
身體的健康不代表所有健康,較之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更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于社會的發展是穩定的。一個身體和心靈都健康的人,對于社會的發展是和諧的。一個身心靈都健康的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是貢獻顯著的。要培養一個人,更應該關注他的心理。對于人才的培養,更應該關注他的心理狀況,引導他的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廣大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對于祖國未來希望的教育應該更加全面且豐富。對于廣大青少年應該從小抓起,從小學抓起,在小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調動起學校、教師、父母及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性,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文英.淺談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6(3):131.
[2]孫桂香.淺談小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10(5):227-228.
[3]齊春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5(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