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磊
【關鍵詞】 數學教學;動手操作;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116—01
動手操作是指學生為了研究某一問題而展開的自主的、有意義的探究過程,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適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
一、動手操作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動手操作既是學生認識概念的一種重要途徑,又是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興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變抽象為直觀,不斷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當學生了解了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軸對稱的知識展開想象,鼓勵他們自己設計、折紙并剪出許多美麗的圖案。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動手操作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好動,讓他們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拉動手中的平行四邊形學具,變換出一系列等底不等高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通過動手拉一拉,感受到平行四邊形很容易變形。這時教師指導學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加一根木條,再拉卻怎么也拉不動了。學生感到很神奇,體會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易變性的特征。同時又觀察到平行四邊形在變形過程中,底不變,周長不變,高卻變了,面積變了。但教師并不將結論直接告知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發現規律,進而理解知識。
三、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動手操作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真正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把動手操作與發展學生的思維聯系起來。
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無論是認識圓心、半徑、直徑,還是學習圓的畫法,教師都可以安排學生充分參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操作、猜測、討論、交流的機會,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證明,通過動手操作不僅擴展了數學教學直觀手段的內涵和外延,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多種心理因素的優勢并形成合力,從而有效地調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四、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和深刻理解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句話簡單而明了地道出了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小學生的理解、記憶還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經歷才會記憶深刻。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綜合考慮數學實際,適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筆者讓全班每個學生自己動手用卡紙剪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看看能不能把自己手中的平行四邊形變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學生邊思考邊動手,最后發現可以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做一條高,沿著高剪下后,就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學生通過前后的對比,發現了這個長方形和原來平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邊動手邊思考,用操作幫助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學生很快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因此,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動手操作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無可替代的。
總之,讓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意識,同時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