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兵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情境;教學觀念;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120—01
課堂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表現,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因此,我們教師要順應改革的潮流,不能固步自封,要積極投身到課堂改革、提高課堂效率的實踐中去。筆者就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如何構建思想品德高效課堂,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教學情境
以情境巧妙引入教學,不僅方法簡便,而且容易操作。它從小處入手,情境創設的內容可以是問題、游戲、名言警句、圖片、新聞、漫畫、故事、情景劇、歌曲等。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如筆者在講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一課內容時,創設的情境是讓學生進行“夾豆子比賽”,方法是:給學生一杯豆子、兩根吸管,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把杯中豆子移到桌面上。學生情緒高漲,想出多種夾豆方法,并且驚奇地發現用兩根吸管同時夾豆更為快捷。筆者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此種方法優點顯著?大家爭相發言,較為準確地說出了這種方法的科學性。通過小小的比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了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性。這樣,學生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自然融入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學習之中,可謂事半功倍。
二、注重課前準備
要構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課前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先要備教材,應根據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編寫教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程序。如筆者在講“走自立自強之路”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上初中住校后生活起居自己是如何安排的,每天的作業比小學多了許多又是怎樣完成的等,并將其作為本課的教學資源,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和思維定式、教師專業化的差異、地域條件等的影響,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填鴨式”“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嚴重,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學生的書包越來越沉,學習負擔越來越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出現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這在農村學校表現得尤為明顯。為此,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構建優質高效課堂。
四、轉換師生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師生角色的轉換,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表演,充分展示。如筆者在教學“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時,課前讓同學們收集有關資料。課堂上,同學們紛紛簡介自己收集到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并發表自己的感想。此時,筆者適當地點撥:正是自立才使他們走向了自強,自強的品質又使他們在挫折面前不畏懼而走向成功。通過這一堂課的教學,學生明白了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主體作用得到很好的發揮。
五、改變課堂評價模式
作為教師,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去評價學生,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價學生,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科學的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分層次評價體系。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要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及時使用合適的語言和合理的方式進行肯定和評價,確保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公正性,不應使用尖銳的話語批評學生,更不能挖苦諷刺,避免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對表現好的地方要及時肯定和表揚,實施賞識教育,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對表現較差的學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實施鼓勵教育,激勵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進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設法實施動態評價體系,及時記錄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關注學生的縱向比較。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學困生增強成就感,樹立對學習的信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挖掘生活化資源
作為農村學校,由于條件上的限制,不可能每節課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是,我們除了利用課前準備的資源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圖、小資料、小故事,精選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例,同樣能把課堂搞得很精彩。如筆者在教學“什么是自負”時,布置學生閱讀小學語文教材中“驕傲的大公雞”的故事,準備課上進行表演。學生在課堂上表演之時,筆者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對故事討論、探究,學生明白了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一堂課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挖掘生活化資源,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有助于其自主學習。
(本文系定西市“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高效課堂中嘗試實踐活動探究與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DX [2017]GHB85)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