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摘要】語文科目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各科知識學習以及未來的社會發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初中時期,學生處于學習的過渡期,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面對后續難度更高、內容更多的語文知識學習,就必須要改變教學理念及優化教學方式。特別是漢語言文學中的許多古詩及文言文內容,都是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教師更需要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理解。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教學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53-02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國長久發展歷程中所積累下來的寶藏,象征著我國的文化魅力,所以在教學領域中,體現傳統文化魅力,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必要的任務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為此文章中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展開分析,提出教學借鑒。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現狀分析
我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關系到學生文學素養的強化,與學生所有科目的學習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國語,語文教學的內容包含是十分廣泛的,我國的經濟、文化、風土民情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都包含在內,特別是在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愈發密切,國外思想的滲透越來越深刻,而且學生在初中階段,步入青春期,思想敏感易受影響,如果氧化思想過度滲透,必然會對學生的整體觀念產生嚴重影響。為了讓學生具備民族自豪感,避免學生的思想過度洋化,教師必須要將我國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當中,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魅力,怎樣的重要意義,并且以自身的中華兒女身份為榮為傲。但是根據當前的實際教學概況來分析,目前許多教師并未意識到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甚至自身也并不認為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習當中必要的一個過程,這樣的認知,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模式,非常不利于課堂教學。所以必須要針對當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得出實際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才能夠確保達成文化滲透的目標[1]。
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傳統文化滲透問題分析
(一)學生自身民族意識不足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不斷加深,未來文化的滲透也越來越深入,特別是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學生在初中階段步入青春期,思想極易受到影響,而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也會接觸到更加繁雜的信息,影響到其對自身民族傳統文化及國外文化的認知,進而產生洋化心理,網絡化是不可否認的趨勢,所以不能限制網絡的方式限制學生的認知自由,但是如果教師不能積極的幫助學生建立民族意識,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魅力,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也無法建立起來。
(二)教師的教學思想問題
教師的思想與認知,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且無法逆轉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所以教師的認知如果不足,自然無法讓學生的了解更深,在滲透傳統文化時亦是如此,教師如果對于我國不同的風土民情、民族特色及傳統習俗等都缺乏了解,那么即便學生有了解的欲望,向教師詢問,教師也是無法解答的。但是根據當前多數初中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認知程度來分析,顯然許多教師并不具備充足的傳統文化知識,這與其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許多教師已經習慣于被應試思想主導,所以自然不會考慮到除去教材以外的知識。
(三)教師的教學引導方式問題
學生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的引導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如同以上所述,我國多數語文教師,自身尚不具備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缺乏熱情,所以教學引導方式與當前時代趨勢不符合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果要確保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教師就必須要具備引導能力,激發學生的了解興趣[2]。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一)幫助學生建立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我國的傳統文化等同于落后時代,這是當前許多初中學生的共同認知,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較比許多國家,更具有漫長的發展歷程,其價值與可塑性是完全超越學生所想的,學生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認知,與外國文化的滲透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且這些學生因認知局限,并未接觸到近期的融合傳統文化的優秀文章或是其他類型的作品。所以教師要滲透傳統文化,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具備一名華夏子孫應具備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才不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傳統文化。例如從四大名著的角度出發,近幾年翻拍的許多電視劇及動畫電影作品都是勢頭正好,廣受歡迎,并且在國際上受到了良好評價的,其中《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作為以《西游記》原著為基礎改編的動畫電影作品,便是備受歡迎的,此外還可以延伸到我國創作歌手戴荃演唱的《悟空》,演唱者戴荃在演唱時對戲曲唱腔的巧妙運用更是豐富了歌曲的情感,這些廣受歡迎的新作品,都需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可見我國傳統文化正是我國文化及藝術領域發展的基礎,也正是最大的魅力與優勢所在,學生感受到傳統與時代的結合,看到傳統文化依然備受歡迎,自然會轉變觀念,產生自豪感。
(二)教師的傳統文化認知建設
當前許多教師都普遍認為,自己所學到的古詩詞、文言文及近代文學作品,都是傳統文化體系的內涵所在,足以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但實質上傳統文化的內容絕不僅止于此,其中包含了許多的藝術形式、文學形式、涉及了許多領域,包括音樂領域、戲劇領域、美術領域及民間生活等。所以如果教師滿足于自身的認知止步不前,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也必然更加有限。所以為幫助學生建立傳統文化認知,教師的自我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學習,教師也應當隨時學習,并且在了解到新的傳統文化知識時,應當更積極的傳達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也隨時有新的收獲,不斷積累自身的認知。例如教師在網絡上看到傳統文化活動的相關新聞事件,以及創新性的傳統文化形式,應當更積極的加以了解,并且可以分享在班級的信息群組中,讓學生加以了解。如果假期去到各個地區出游,了解到部分之前并不知曉的民族風俗,在授課過程中,也不妨告知學生,這樣不但會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情,感覺到教師也在不斷進步,進而受到激勵。
(三)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
當前的傳統文化傳播,不同于以往,形式也在不斷革新,這樣的轉變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教師為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深入的滲透傳統文化,也必須要更積極的改革自身教學方式,確保傳統文化的滲透符合時代趨勢,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及喜好。在信息化的時代下,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化的技術,去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變臉》這篇傳統文化相關文章時,教師可以同時利用大屏幕播放變臉現場表演的視頻片段,讓學生直觀看到變臉的玄妙與神奇,感受其魅力,自然能夠了解到為什么早期我國的變臉藝人為傳承變臉技藝甚至愿意付出一生。而且不僅僅是變臉,我國許多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都需要傳承者承受著被大眾逐漸淡忘的孤獨感去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自然是值得我們去珍惜并且去繼續傳承的。通過具有情感激發性的引導方式,利用先進的技術去傳達,學生自然會有更深刻的理解[3]。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體系當中,本身便包含了許多的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而且也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最好途徑之一,在各國文化實力競爭激烈的趨勢下,教師更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入滲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傳統文化自豪感,確保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出來,傳承下去,這是教學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學圃.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7(11):15.
[2]石苑梅.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7(06):191-192.
[3]汪生萍.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0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