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預習;方法;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52—01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始終要努力的方向。同樣的,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職責。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是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了才知道難點、重點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數,聽講才能主動,才能容易與教師產生共鳴,配合默契,積極主動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有思考的時間,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于有效預習。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二、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深入,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標的需求,利用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開發一些生動且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才能開創小學課堂教學的新局面。
1.互動學習。互動學習就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新的教與學的關系,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能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個性。在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通過與別人的交流,產生思維的碰撞,從中能夠廣泛地搜集與這一中心問題相關的各種感性材料、思想和觀點,從而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路,同時又可以通過自身的分析、判斷去處理相關的信息,并產生獨特的發現或見解,有利于提升課堂活力,提高教學質量。
2. 還給學生課堂自主權。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除了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外,在學習方式、方法的選擇上,更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特別要創造一些讓學生自主選擇的條件,讓學生在選擇學習方法、交流學習情況、展示學習思路的過程中去獨立思考、獨立發現。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才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指在課堂上建立感情融洽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教育學家認為:積極愉快的情緒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維敏捷,從而更容易接受知識,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煥發出語文課堂的活力,進而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上,師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學生才能輕松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進入語文學習,煥發出語文課堂獨有的活力。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樹立民主平等的觀念,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贊賞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
四、注重家校共育
學校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但他們在校外的時間比在校內更多,所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學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們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是不健全的。爭取家長支持和協助,搞好校外延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提高小學教育教學質量不可忽視的主要措施之一。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是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積極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
總之,教無定法,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持之以恒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