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
【關鍵詞】 歷史教學;細節;思維能力;實證意識;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119—01
真實鮮活的歷史課堂,離不開細節的支撐。所謂“細節”,指人物或事件發展的過程中細小的環節和情節。現行教科書因為受篇幅的影響,言簡意賅,許多細節被隱藏起來了。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有必要運用歷史細節,“再現”和“復原”具體歷史情境,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實效,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一課為例,談談筆者的實踐及感悟。
一、利用細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一個地名——卡里庫特)
教學中有效利用歷史地圖,可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深刻性和廣泛性。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學生在閱讀新航路開辟示意圖了解了其路線之后,引導他們關注卡里庫特這個地名,并將更多卡里庫特的細節介紹給學生。“卡里庫特也稱卡利卡特,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里,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這座城市因作為兩位東西方航海家鄭和與達·伽馬的共同登陸地點而著名,鄭和在此地病逝。”通過這個細節的挖掘和呈現,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對相關歷史事件或觀點進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如:歐洲新航路的開辟,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由分散孤立開始走向整體世界。而中國明朝時的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要早半個多世紀,為什么沒有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讓學生通過反思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廣闊的學科視野和反思能力,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利用細節樹立學生實證意識(一幅地圖——瓦爾德澤米勒地圖)
“史料實證”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在教學中,筆者引入了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哥倫布雖然開辟了從歐洲至美洲的航路,但他一直都認為自己到達了印度,那些美洲土著被他稱為 “印第安人”,加勒比群島被稱為“西印度群島”。比他略晚的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于1499年航行到了南美洲,在他兩封信中認為這是一片未知的新大陸。后來這兩封信被印刷出版,德國的一位神父瓦爾德澤米勒根據他信中的描述繪制了這幅顯示了美洲大陸的地圖,并將這片新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加”……這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畫出的第一張美洲地圖。筆者引導學生關注America這一信息,強調地圖中使用“亞美利加”證明了美洲被發現的事實。通過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史料,能開闊其學科視野,使其學會辨別一手材料與二手材料,學會“在證據中重建過去”,樹立實證和理性意識。
三、利用細節喚醒學生情感體驗(一首民謠——《飛逝的山鷹》)
挖掘歷史細節有助于學生從中體驗到歷史學習本身的樂趣。鑒于學生對南美文化了解甚少,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音樂欣賞——背景介紹——歌詞分析——問題探究等環節逐步推進和深化教學內容。首先,將一首秘魯民謠《飛逝的山鷹》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賞析中體驗樂曲的內涵。其次,介紹音樂創作的背景。樂曲創作原型出自秘魯自由戰士的故事。1780年,他在領導一場反抗西班牙人的起義中被害,死后化作一只雄鷹,翱翔于祖國的安第斯山上空。秘魯人民以歌寄意,表達了對英雄的懷念以及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再次,教師呈現歌詞的內容:“神鷹,安第斯山的王者,把我帶回我親愛的土地,我的家鄉安第斯山,我要和我思念的印加兄弟們生活在一起。在庫斯科廣場上等我……” 安第斯山是學生熟悉的,教師演示課件介紹庫斯科廣場的概況,在南美,除了巴西是原葡萄牙殖民地,其余基本都是西班牙殖民地,在這些國家的城市中心,都有一座武器廣場,據說當初確實是存放武器的,一旦有當地部族發動反對西班牙統治者的起義,西班牙人就會聚集到武器廣場,打開武器庫以武力對抗。歌曲一經問世,立刻引起很大的反響,特別是秘魯的印第安人,他們始終認為秘魯不屬于白人和外國人而是屬于安第斯山麓的印第安民族的。這首歌曲凝結了他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具有喚醒民族意識、反抗殖民主義的政治意義,因而秘魯政府將其列為國家文化遺產。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通過這一細節,使學生體驗到了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最后,引導學生討論:紀念哥倫布的活動,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強烈不滿,他們打出的一條標語上寫著: “你們慶祝的是我們的苦難”,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通過討論深化認識,使學生了解西歐史學界曾長期受到“歐洲中心論”的影響,當今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兩個大陸、兩種文明的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對立雙方的觀點,理解對立面各自的合理之處,從整體上認知歷史現象。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