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多次提出高職院校弘揚傳統文化的要求,并針對要求作出了具體的指示。高職院校在此背景下積極探索如何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中融入傳統文化,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優秀人才。經典悅讀作為有效的實施手段,其實施策略一直得到廣泛的關注,本文結合現實與要求做了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關鍵詞】人文素質 高職教育 傳統文化 經典悅讀
【基金項目】主管單位:中國職業教育協會,課題立項編號:201615Y41,課題名稱:“基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建設實證研究”之子課題“傳統文化經典悅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31-01
一、高職院校開展經典悅讀的必要性
關于高職院校弘揚傳統文化在近些年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文件中多次出現,特別是《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更是首次明確指出要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隨后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的文件中更是對弘揚傳統文化的具體方式給出了更為具體的意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并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開設經典誦讀、中華禮儀、傳統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
職業院校學生素質、能力結構和培養目標具有相當明顯的獨特性,因此在人文素質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的選擇上就不能忽視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并舉。在傳統文化中有大量的關于職業精神的經典文獻、典籍可供閱讀,里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結晶,比起枯燥的說教對學生會更加有吸引力,因此,選擇利用經典悅讀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方法和途徑有著其必然的理由。
二、高職院校開展經典悅讀的策略分析
1.創建多種形式的經典悅讀平臺
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命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基地應該優化仁和敬信儒文化為核心的育人平臺——搭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數據平臺。當前,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媒介滲透到日常生活,傳統紙質的閱讀已不再滿足當前高校師生閱讀。建立數字化閱讀平臺,充實高校圖書館數據庫、電子圖書數據庫;利用微信、QQ等微閱讀平臺,建立經典閱讀交流平臺,經典閱讀推薦、經典閱讀賞析、經典閱讀評閱微競賽等。用學生喜愛的閱讀及交流方式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經典閱讀與校園文化相結合,依托團委、學生會、圖書館等組織,創建閱讀經典文化,傳遞經典文化、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從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生動地感受經典,真正達到從經典閱讀到經典悅讀的轉變。
2.優化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方式
經典閱讀高職院校中推廣中面臨的困難之一是經典閱讀的理解之難。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幫助學生閱讀,一是增設經典閱讀課程,二是培養經典閱讀自學能力。由于歷史變遷,經典中的文字、詞意都發生了變化加上時代文化的轉變,給閱讀者帶來一定困難。這就需要給高職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開設專門的經典閱讀課程,課程之中以經典篇目為教學范例,一方面疏導經典閱讀的理解,另一方面對閱讀中常見的字、詞、句及文化背景加以講授和梳理,傳授學生閱讀方法。另外,開展自我閱讀導學。向學生們推薦經典閱讀的注釋本來輔助學生閱讀。目前市面上的注釋本較多,可有針對性的推薦受到廣泛認可的書籍:例如錢穆《論語新解》、南懷瑾《論語別摘》、李澤厚《論語今讀》等。推薦并教授工具書的用法,老師對經典精講的篇目畢竟是有限的,更廣泛的閱讀仍然需要學生自我完成,掌握工具書的使用方法,通過工具書順利完成自我閱讀是經典閱讀的重要一環。
3.開拓培養經典精神涵養路徑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經典閱讀課程,建立經典閱讀平臺推廣經典閱讀,以期師生能共同感悟文學之美,領略古代圣賢的智慧哲理,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指導生活、學習、工作,達到德育效果,德行的修養又加深了經典涵養的領悟。經典包含了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精神信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的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要求大學生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擔起國家之責。以人為本的仁愛精神是儒家的精神核心,孟子云:“仁也者,人也。”道家的老子提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其一便“曰慈”。崇尚和諧統一的精神,《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仁”“和”精神講求寬以待人,共同協作的精神。大學生以“和”為標準處理人際關系,構建和諧校園,形成以“仁”“和”為美的社會風尚,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經典閱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德育教育之功效,潤物細無聲。經典精神指導行為實踐,而日常的行為養成又促進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理解貫通經典精神,經典所傳遞的精神涵養與德育教育的實現相互補益。
三、高職院校經典悅讀的功效
策略研究始終是圍繞著實證循環往復的,本文提出的傳統文化經典悅讀在部分院校實施的效果從策略上來看,其特點如下:
第一,傳統文化經典悅讀緩解了職業教育中教書和育人聯系不緊密的情況。學生作為職業教育的受眾主體,在接受經典悅讀吸收傳統文化經典之后,思想、態度等方面有著明顯的改進。同時教師作為職業教育的傳播主體,在接受經典悅讀吸收傳統文化經典之后,教育、教學、思想、理念等方面也有些明顯的作用,特別是在教師作為落實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主體位置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兩方面透過學生與教師雙主體作用,職業教育教書和育人聯系的變得更為緊密,老師不僅僅在傳授知識,通過經典悅讀也在傳遞人文素養,而學生在職業技能人文素養兩方面都有提高。
第二,傳統文化經典悅讀充實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人文課堂長期以來受技能培養指標和學生自身素質的制約在課程教育的地位被邊緣化、空心化,負責這方面指導的老師也逐步流失,經典悅讀很有效的將師資、學生結合起來,通過傳統文化搭建儒風雅韻,很大程度上充實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第三,傳統文化經典悅讀成為人文素質實質化的重要手段。傳統文化難以落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載體,往往說得多,做得少,不知道怎么做,但是經典悅讀通過真實的故事、事件、道理被學生更能接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會趨于實質性。
參考文獻:
[1]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3.
[2]高競男,張鵬.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50-52.
[3]劉洪銀.從學徒到工匠的蛻變:核心素養與工匠精神的養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0):17-21.
[4]王春良,董金鳳.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構建[J].黨史博采(理論),2013,09:48-49.
作者簡介:
李亞竹(1990.12-),女,湖北武漢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文教育(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