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英
【摘要】數學教學是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思考活動的過程。教師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抓好“四化”策略,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數學維,構建有思考、有數學味的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構水平。
【關鍵詞】數學課堂 數學思維 “四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142-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自我思維、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學習的成效,離不開教師恰當的“導”。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通過如下“四化”,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的思維力。
一、化“新知”為“舊知”,讓學生的思維能展開
小學數學教材按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編排的,數學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教學中,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入手,化新為舊,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于學生主動展開思維,參與數學知識結構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實現認知的經驗的遷移或同化。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以14×12為例),教師啟發學生利用點子圖,思考:“能否把14×12轉化成已學過兩位數乘一位數呢?”“一語點醒夢中人”,學生紛紛嘗試,探索出了諸多計算方法,如14×10=140,14×2=28,140+28=168;14×3=42,42×4=168;14×4=56,56×3=168;14×6=84,84×2=168等等。可以看出,這里看似方法多樣,但是都是學生借助轉化思想,化新為舊,把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來思考的。再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先出示3/6+2/6讓學生復習同分母分數相加的計算經驗,然后讓學生將算式“3/6+2/6”化簡為“1/2+1/3”,讓學生思考:“異分母分數相加能直接計算嗎?為什么?”“能否把異分母分數相加轉化成同分母相加?怎么辦?”,這樣從新舊知識聯系點入手,為學生的數學思維點明了方向,有利于學生輕松、順利地尋找到異分母分數相加計算的方法,感悟了化新為舊的轉化思想,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開展,培養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二、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的思維能突破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一般是以直觀思維與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概念、定律、法則等比較抽象,加上小學生年紀較小,生活經驗比較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他們的思維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應基于教學內容的特點,善于通過直觀化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單,盡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數學。有效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時,為了能使學生正確理解有關于角的概念,筆者設計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1)感知角。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物進行直觀的觀察,比如:紅領巾、三角板,打開的小剪刀所形成的角……,獲取角的鮮明、直觀經驗。(3)抽象角。通過演示具體的實物,把兩根線的一端固定好,再旋轉起其中的一根線,此時教師可以邊演示邊直觀地進行說明:像這樣由一條線(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我們就能得大小各異的角,從而讓學生從這些具體實物中把“角”給抽象出來。(3)創造角。讓學生用自制好的學具動手做一做,創造出一個角來。這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不僅讓我們的學生輕松的掌握了角的概念,還為學生以后學習周角和平角等概念做了準備,輕松突破教學難點。
三、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的思維能體驗
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獲取知識的動態過程。單一、封閉、靜態的數學知識學習,不利于學生主動發現、體驗新知。而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化靜為動,有利于學生更深刻、更形象參與數學學習。因此,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力求把靜止的知識動態呈現,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思考、猜測、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在開放的探究時空中,激活學生法潛在的數學思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不能滿足單一性的講解式推導教學,而應變講為做,讓學生在開放的實踐情境中,用“剪”“割”“移”“補”等操作方法,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圖形進行探索。有的小組認為:“我們可以在兩條斜邊的中點分別向底邊作高,然后沿著高把兩個小三角形切割下來,再旋轉并移到中間圖形的兩邊,拼成我們已學過的長方形。”有的小組這樣解決:“我們可以直接把梯形的一組對角連接起來,使它成2個三角形,只要求出這2個三角形的面積就可以了。”還有的小組則這樣來處理:“我們可以先從上面的兩個頂點分別向下作高,然后再切割成2個三角形與1個長方形,這樣把圖形都轉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積了。”……這樣通過動態性的實踐操作,讓學生深刻體驗了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過程,有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參與度。
四、化“虛渺”為“真實”,讓學生的思維能看見
學是為了更好地用,數學僅關注虛擬式的演示是不夠的。若能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數學,則有利于讓學生的思維被看見,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此,要把數學教學植根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有價值,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活動,以觸發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性,學會創造性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時,在學生了解人民幣后,我設計了以下到小小商店的“購物活動”:
師:請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當售貨員。其他同學當顧客,每人只有1元錢。喜歡買什么就買什么,不過要一個一個地去買。
學生活動,教師行間觀察、傾聽、指導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用1元錢買了什么?
生1:我用一元錢買5支2角錢的鉛筆。
生2:我用一元錢買2本5角的本子。
生3:我用一元錢買一只2角錢的鉛筆,找回8角錢。
生4:我用2張2角和1張1角的錢買回一把5角錢的小刀。
……
通過創設“購物”這一真實的生活情境,貼近了學生生活,開拓了可供學生數學思維的時空,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去解決數學問題。落實了新課標所提倡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這一課程理念。
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根本。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努力抓好以上“四化”、去啟發他們積極從事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的欲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