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環境對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有著很多的影響,本文簡單介紹了課堂環境的組成要素,并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詳細地探討了如何通過改善課堂環境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促進其數學綜合素養能力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環境 學習效果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129-02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全面實施,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除了要按照教學大綱任務開展教學活動以外,還需注重為小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課堂環境,以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挖掘他們數學學習的內在潛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
一、課堂環境的內涵分析
教學研究表明,課堂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果最主要、也是最為直接的原因,一般而言,我們在理解課堂環境的具體內涵時,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一是,課堂環境的構成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環境的主體分為教師和學生兩部分,其中,學生在課堂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是學習者,而教師則是對應的教學者,兩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職責分工清晰。
二是,課堂環境的構成要素。課堂環境的組成要素十分復雜,包含多個方面的詳細內容,根據外在特征不同,我們可以將這些要素分為物理環境、空間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三個部分。具體來說,物理環境是指教學過程中所需用到的一切客觀存在的物體,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和指導學生學習必須依賴的基本物質條件,如教室、黑板、課桌、門窗、教學用具以及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所能夠感受到的溫度或者看見的顏色等,這些都屬于物理環境的范疇之內;空間環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進行自由活動和獨立思考的空間,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性要素;社會環境是指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動程度以及整體的課堂紀律情況。
二、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有效策略探討
(一)及時更新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
鑒于課堂環境對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重要影響,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積極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來營造出合適的教學情境。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及時擯棄傳統的教學理念,融入先進的教學思想,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在創造合適的課堂環境時,還應始終將學生放在課堂主體的地位,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展開。
此外,對于教育部門而言,也積極開設關于新課程理念的培訓課程,提高小學數學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程度,幫助他們做好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將新課程理念貫徹落實到實處,從而有效促使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小學生創造出良好的課堂環境,強化小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促進其自學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學生作為課堂環境主體的重要構成之一,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直接決定了最終的學習成果。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想通過改善課堂環境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目的,首先應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對每個學生都給予足夠的尊重,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在上述分析中我們也了解到,教師和學生是構成課堂環境的兩大主體要素,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要想構建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還需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為小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這樣一種放松的狀態下大膽提出自己關于課堂所學內容的想法和觀點,提高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就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強化鞏固,最大程度地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由內而外地創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氛圍,進而達到不斷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教學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培養他們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外,還應為其營造出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充分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內在潛力,不斷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水平,強化鞏固他們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滿足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參考文獻:
[1]丁銳,黃毅英,馬云鵬.小學數學課堂環境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09(12)
[2]郭堂川.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4(04)
[3]張譽.如何營造一個充滿“磁性”的課堂環境[J].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9(07)
作者簡介:
王言通(1973.10-),男,山東日照人,大學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