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裕彬
【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不但要把控好學生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學習方向,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對數學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推動學生在數學學習生涯長期的學習和發展。并且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并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興趣培養 小學數學 策略
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弱、自我把控能力不強,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授課時,往往因為學生在課堂中不認真聽課、走神等情況而導致教學效果的低下。教師應基于興趣培養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那么教師應如何基于興趣培養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授課呢?下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進行一番探究。
一、故事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往往因為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乏味、單一而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厭倦心理,從而導致自身課堂學習效果的低下。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故事教學來增加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在故事中提升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促進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發展。
例如,筆者在講《圓》這一課時,筆者便引入了西游記中孫悟空為師傅唐僧在地上畫了一個圈來保護他的一段故事來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中來。筆者先是將原文故事簡單闡述,喚醒學生所看過的電視劇的記憶,再問學生是否記得電視劇中孫悟空畫的形狀是什么,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來是圓,然后筆者再提出問題:為什么孫悟空畫的形狀是圓?學生就紛紛展開猜想,有的猜圓比較好畫,有的猜孫悟空喜歡圓等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最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個是不是跟圓外任意一點到圓中心的距離相同有關,讓圓的性質深入學生心里。
故事教學可以將數學內容融入到故事中去,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對知識的吸收,不但可以給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全新體驗感,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興趣。還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到學習中,促進自身的學習理解。
二、游戲教學,鍛煉學生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其性格好動、多變,一味的課堂學習會使學生對數學課堂學習產生一種疲勞感。而小學生天性中有對游戲的向往,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游戲來展開教學,既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做到寓教于樂。
例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便提出一道海盜分金幣的游戲:五個海盜要瓜分100金幣,依次以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有一半或大于一半的人同意,則通過,少于則被丟到海里喂鯊魚,問怎么能使一號海盜收益最大且不會被丟到海里。這個游戲提出來,學生立刻熱情高漲,然后紛紛展開聯想和推導,筆者則在旁對學生的思路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清這個游戲潛在脈絡,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及推理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游戲教學,可以使學生以一種愉快的心理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鍛煉自身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并促進學生對數學課堂學習興趣的產生,有利于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的長遠發展。
三、畫圖教學,提升學生模型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往往是教師臺上授課、學生臺下聽課,這就使得學生以一種被動接受學習知識的方式來學習,導致教學空間擠壓學生自主學習空間情況的產生,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增長。教師在開展興趣教學時,可以針對這一點進行畫圖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一方面使學生在畫圖教學中體會到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畫圖能力,提升學生的模型意識,促進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發展。
例如,筆者在一次教學中便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個小房子,然后讓學生在自己畫的圖中找出課堂所學過的知識內容,如長方形、正方形等,接著筆者再讓學生試著將更多學過的知識內容,填充到自己所畫的圖中,然后讓學生各自對比,看誰的畫中蘊含的圖形比較多。在這節課堂教學中,學生都紛紛發動自己的大腦,將之前學過的數學圖形填充到圖畫中,課堂學習氣氛高漲。
教師運用畫圖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活躍思維,使學生將以往學過的圖形融會貫通的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既鞏固了既往知識,又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畫圖的快樂,促進學生模型意識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基于興趣培養對學生進行教學,既可以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有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生涯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應積極探究基于興趣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小學數學學習階段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并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陳曉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小學生(下旬刊),2018
[2]苗天貴,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學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