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俐瑤
【摘 要】營造班級文化氛圍,關注班級主流,班級管理的藝術性。
【關鍵詞】氛圍 寬容 等待
高考結束后,每次上班走進辦公室前,還是會習慣性繞道從高三11班的門口路過,看著空蕩蕩的教室,百感交集,一年中的酸甜苦辣都會涌上心頭。
教過高三11班的老師都知道,這個班級的學生,各色人等都有,有在上課時間自說自話進入儲藏室睡大覺的;有看不慣別人,就在對方的水杯中放蒲地藍口服液的;有質疑當前中國的教育,跳出來問我為什么要參加高考的。教這個班級最大的收獲,是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擁有了今后有勇氣去面對任何困難的信心。
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只談素質教育無非是理想化了,但是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如果整天談成績,也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反感。作為班主任,如何在這個當中調控,抓成績的同時又讓學生不厭學,心態陽光,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把這個過程稱為“既為彼岸又為海”。“既為彼岸又為海”其實是一句禪語,意思是既要達到最終的目的,也要享受追求的過程。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有幾點感悟,和同仁們分享。
一、營造班級文化氛圍
上學期期末考試后,整體氛圍比較壓抑,我帶著學生在班會課上一起聽《從頭再來》那首歌,“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勤勤苦苦,卻又重新走入風雨”但是“為了我摯愛的親人,再苦再累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當時學生的眼中,有淚光,有感動。在班級整體因為學習辛苦走入低谷,有所松懈的時候,我告訴同學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十八歲成人儀式上,學校要求每個班主任對學生說一段話。十八歲意味著成年,意味著責任,而我們的學生,是責任感普遍缺失的一代。我認真思考之后,引用了李嘉誠曾經說過的一段話:“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從內打破,那么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于一種重生。”在這個世界上,許多門都是虛掩著的,尤其是成功之門。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通過奮斗之后能夠成功!
二、關注個別同學 不忘班級主流
高三11班的同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偶爾會和任課老師發生沖突,個別幾個同學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我一方面協助任課老師檢查督促作業的完成情況,加強和這部分同學家長的聯系溝通。同時也不斷地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忽略班級中的絕大多數同學。經常聽到有老師說:某某某同學,我幾乎一個學期的精力,就是用來和他斗智斗勇了。其實這樣,有失教育的公平性。我在家長會和班會課上,都不止一次地提到,班級里大部分同學,因為成績不突出,表揚的名單里不會出現。同時又踏實本分,老師關注的個別同學中,也不會出現他們的名字。其實這些默默無聞的大多數同學,才撐起了整個班級,才是我們班級的脊梁!對于這部分同學來說,也許早已經習慣了默默無聞,但是如果老師能夠關注到他,他的心中也能迸發出激情和感動,學習的動力也會加強!
高考前,我給班級中46個同學,每個人都寫了一封短信,把我平時對他們的觀察寫進去,指出他們的特點和不足,為他們加油鼓勁!后來有個同學在短信里告訴我:老師,我這么平凡,你都能注意到我能主動幫組長一起收發作業,我很感動!這次班級的一模成績不理想,相信翁老師一定有辦法的,今天如果你因為我們受批評,將來一定會為我們驕傲的!學生的善解人意也感動了我,在臨近高考的日子里,我們互相鼓勵,支持,一個班級一旦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合力,就會有一種驚人的力量,促進全班向前!
三、適當的寬容,有時要眼睛里能揉進沙子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師》中描寫的蔡蕓芝老師,“有一次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的理解是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要把他們的面子徹底剝光,否則他們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就很難挽救了。如果在教育的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嚴格要求是真正為他們好,即使教師偶爾說了一兩句過頭的話,學生也會理解的。
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我把班主任定位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嚴格要求,但同時又充滿愛心的人”。只有做到這樣,教育工作才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班主任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用心良苦。“心要讓你聽見,愛要讓你看見”,他自然會支持你!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輕易為了個別的學生發火。可是一旦發火,要言之有理有物,要讓犯錯同學覺得羞愧,其他同學有所警醒。
有一次英語限時練習,班級的個別學生想辦法找來答案在班級里傳閱,結果那次限時測驗的成績,比快班還高出好幾分。我在班級中說,我覺得生氣的,不是個別同學想辦法弄來答案,而是大多數同學喪失了立場,面對著現成的答案,選擇的是接受而不是漠視!當時大多數同學都面有愧色,講到后來,班長站起來說,老師我們錯了,相信我們今后不會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我沒有去追究哪些同學抄襲了答案,因為我很清楚,人數很多。只要能夠通過教育,讓他們意識到錯誤,我覺得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最近也讀了幾篇有關教育的文章,越來越體會到,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才是教育的常態。也就是我一開始提到的“既為彼岸又為海”,沒有分數的教育是不現實的,只談分數的教育,也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于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中庸,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中庸其實是教育最好的哲學,也就是不要太過了。但是中庸不代表沒有原則,一味地寬容,喪失應有的教育立場。
記得一位日本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可能是一種理想化的境界吧,我也一直期待著,我們可以不為分數所累。但是這個目前來看,的確就是一種理想,有些可望而不可及。因為我們面對著高考,上線率這根指揮棒,為什么要高考,用汪國真式的語言說,因為夢想在那里,因為那是我們命途中必須經過也不該錯過的風景。我作為一個最基層的教育者,希望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時候,既有“一朝看盡長安花”的緊迫,也要有“陌上花開緩緩歸”的優雅。這是我認為的當前教育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我也會一直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