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律
摘 要:近年來,在賢文化的浸潤下,在建立“自然、活力、和潤”南上海品質教育區方針的指引下,鄔橋學校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地域文化資源的優勢,創建“牡丹少年宮”,結合濃郁的牡丹文化特點,開發牡丹文化系列課程。
關鍵詞:牡丹文化;課程;開發;實施
一、傳承精髓,讓課程思想孕育在文化引領上
鄔橋學校憑借當地古牡丹悠久的文化背景,開展了一系列牡丹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牡丹國畫學習為主陣地,逐漸向中國畫、書法藝術、工藝編織等領域拓展,全面加強以牡丹文化為主體,融合傳統文化精華的鄔橋學校文化教育系列活動。學校把牡丹蓬勃向上、總領群芳的精神融合到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行為中來,從而弘揚“自強不息、愛滿人間”的牡丹精神,在傳統文化精髓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升華人格,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獨辟蹊徑,讓課程開發融合在特色發展上
(一)構建課程理念,形成共同愿景。
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是實現學校辦學目標的基本保證。“讓每一朵花都精彩綻放”這一核心價值觀最核心的精神內核是“個性化發展”,關注所有學生的個性,關注個性的同時又關注個性中的共性,使學生的個性在全校師生全面和諧發展中得到彰顯。幾年來,“牡丹少年宮”秉承著學校“知識孕育能力,文化塑造人格”的辦學理念,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構建起多元、聯動的牡丹文化課程體系。
(二)開發特色課程,促進個性發展。
牡丹文化系列課程結合牡丹之鄉的特點,開發“知牡丹、寫牡丹、畫牡丹、唱牡丹、頌牡丹、舞牡丹、繡牡丹、種牡丹、刻牡丹”系列課程,通過豐富多彩實踐和體驗,讓學生了解古牡丹的歷史和牡丹的習性,特別是牡丹的精神和家鄉牡丹文化的淵源,把“自強不息,愛滿人間”牡丹精神落實在課程的學習中,提升學生情感體驗,讓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長大為家鄉建設做貢獻。
(三)形成多元評價體系,提升綜合能力。
1、對牡丹教師的評價
通過學生座談會、學生問卷反饋意見、學生作品的質量,平時聽課、研討記錄等,對教師進行評價。針對課程實施的過程性監控,以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和慧心為評價要素,評出“星級牡丹教師”。對教師的評價采用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2、對牡丹少年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授課教師的記錄數據,包括出勤情況,參與熱情,團隊合作意識,能力鍛煉;學生學習小組的記錄,包括團結合作精神,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從在知識或技能的某些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拓展或提高;興趣愛好和潛能得到進一步開發和發展;學會選擇并作出決策,能根據自身的基礎、興趣愛好和社會發展需要選擇拓展內容與方向;在綜合實踐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批評性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強;勇于探索、積極創新、自覺鉆研、進取向上的精神得到培養等方面進行評價。
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個人體會、小論文、過程記錄、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以標志物作為獎勵開展評價活動。
3、對牡丹文化系列課程的評價
學校成立評價小組,通過聽課、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檢查課程開發與建設的情況、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和教學安排等手段給教師作出一定的評價;教師在課程開發與建設以及教學活動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以不斷提高自己開發與實施拓展型課程的能力;通過問卷調查、座談、個別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并以此了解學生的需求,以不斷提高牡丹文化課程的質量,使之更加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追求至臻,讓課程實施落地在實踐體驗上
(一)活動驅動,綻放光芒——多平臺展示
為了凸顯牡丹文化特色,展示風采,少年宮開設一些卓有成效的活動,舉辦以“讓每一朵花都精彩綻放”為主題的牡丹文化節,展示牡丹鄉村少年宮的課程成果,每個孩子都在牡丹文化節上展示自己的成果,綻放牡丹般的光彩。牡丹少年宮定期舉辦的“四節”活動,在文化活動中陶冶學生情操,讓他們感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同時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展示交流的平臺。
(二)依據標準,科學實施——多緯度評價
牡丹文化系列課程通過“平臺式”、“匯報式”、“特色活動式”評價課程實施效果。我們還將研發《牡丹文化課程小護照》,孩子每修完一門課程,就在護照上蓋上獲得學分的小印章,把修滿學分的小護照發給學生,以此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一位教師的《牡丹文化系列課程綱要》中都有評價的標準,還有才藝展示以及評比,促進教師的特長發展。
四、丹韻悠長,讓成效之花綻放在成長的路上
(一)特色課程育人,培育學生成長。
牡丹文化課程的實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由“被動”轉向“主動”,在具有濃郁的牡丹文化氛圍中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在積極向上的狀態中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引領專業發展,促進教師成長。
教師從單一的課程執行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與建設者,有利于知識的重構和文化的積淀。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也在發生著變革,他們更加注重自主學習、彼此間合作、反思與總結、成果交流與共享,教師的課程領導力得到提升。
(三)特色建設顯亮點,推動學校成長。
從學校發展來看,牡丹少年宮培養一批有特色的教師,形成獨具特色的“牡丹文化”辦學理念及實踐體系,使多姿多彩的牡丹文化課程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亮點,豐富和發展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學校特色得以充分凸顯,學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釋放,最終使學校的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得以全面的落實。
五、結語
“牡丹少年宮”將繼續以牡丹文化課程建設為依托,形成課程特色,實現建設目標,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像牡丹花一樣精彩綻放。
參考文獻
[1]溫小軍.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與突破[J].教學與管理,2016(01):36-39.
[2]張昌盛.“菏澤鄉土文化”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D].魯東大學,2015.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區鄔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