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巴特利特先生是一位有錢的準男爵,他請巴克萊銀行成立的一家信托公司為他管理財富。然而,這家信托公司搞砸了一單生意,害巴特利特家族損失了一筆巨款。盡管巴特利特先生已經過世多年,信托受益人仍然將巴克萊銀行訴上法庭。信托公司及其股東在管理信托財產時,因不夠謹慎而“投資失敗”,要不要賠償?這個難題擺在了英國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的面前。
信托公司冒進開發地產失敗
故事要從1920年7月23日說起。準男爵赫伯特·巴特利特找到巴克萊銀行旗下的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打算以自己持有的巨額家產設立受益人為其妻子的信托。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于是專門為這份家產設立了一只信托,名為巴特利特信托。這只信托管理著巴特利特準男爵所持有的以下資產:21座房屋的永久產權、多處物業的租賃權(主要是寫字樓和商店)、多支地產基金和土地基金的份額和大額的現金。為了管理好這些房屋和資產,巴特利特信托采取了公司化的運營方式,還專門配備了建筑維修工人團隊,確保那位準男爵的家產保值增值。
信托的歷史非常悠久。羅馬法有“信托遺贈”制:受托人繼受財產,但財產收益要定期交給死者的后人使用。這種模式在英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據說是因為中世紀時,如果沒有指定繼承人,大部分甚至全部遺產將歸教會所有。有的父輩也擔心,財產被子孫后代揮霍,不如交給專門人士管理。漸漸地,英國人就形成這樣的傳統,將財產交給某個信得過的人或機構,由其代為管理。財產的收益在扣除管理費后,將交給受益人。
進入現代之后,信托制度進一步完善。最初僅僅“基于信任而托付”,但隨著各種案例的出現,法律對于受托人也開始有了制約。例如,要求信托財產獨立,不得并入受托人自己的財產。又比如,要求管理連續,不允許受托人再轉托他人。再比如,如果受益人能夠證明受托人出現了嚴重的疏忽過失或故意侵害,可以要求法院解除信托,變賣信托財產重新加以分配。總體上,信托制度在英國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深厚的信托文化和規則體系。這里要說到的巴特利特案,就是推進規則不斷完善的重要案例之一。
1960年,巴特利特先生的遺孀也去世了。信托財產根據受益人生前的要求,分為了七份。其中兩份歸還給巴特利特家族,另外五份繼續由信托公司管理。這五份的受益人為巴特利特先生的五個子女。當他們去世時,可以分別決定這些份額的新受益人。如果未及時指定的,這些收益將會留給其他的子女平分。巴特利特太太去世后,1961年2月,信托公司召開了董事會,打算勵精圖治,管理好巴特利特家族的財富,使其得以傳承。
董事會的計劃是,進行房地產開發。負責人羅伯茨先生決定推進兩個計劃,一個是在吉爾福德花費125萬英鎊進行地產開發,另一個是對于老貝利街(著名的刑事法院就在那里)進行重建。前一個項目獲得了成功,獲利27.1萬英鎊。后一個項目則陷入被動局面。因為,倫敦市政府并未批準這一街區的重建計劃。盡管如此,1962年11月,董事會再次開會時,羅伯茨仍表示已經準備好了老貝利街項目計劃,只待倫敦市政府一聲同意,就準備在該街區重建辦公樓。于是,信托公司成立了一家名為遠大投資的公司,由其出面借款投資這一項目。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直到1966年,老貝利街規劃許可都沒能拿到。但是錢已經趴在賬上,并且產生了高額利息。加上前期策劃和設計項目所付出的開銷,共計產生了25萬英鎊的欠款和5萬英鎊的利息。直到1973年,這個項目才被徹底宣布失敗。此時,虧損已達103萬英鎊。這項投資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實施全過程中,信托公司雖然向巴克萊銀行進行過報告,但由于未專門征詢其意見,導致銀行代表馬奧尼先生及其繼任者都未能充分加以重視。最終,這場投資徹底失敗,并將整個巴特利特信托公司拖下了水。
1977年8月19日,忍無可忍的巴特利特家族決定采取行動。五個子女統一了意見,決定終止信托。1978年9月,巴特利特信托公司宣告解散,信托財產變賣共計449萬英鎊。即使是圈外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對老貝利街的投資失敗,這些財產將賣出更高價格。但是至于會多賣多少——即巴特利特家族損失了多少——誰也估算不出來。巴特利特家族一面尋找第三方機構進行調查估算,一面準備提起訴訟。
然而此時,巴特利特信托公司已經解散了,羅伯茨先生等人也不過是職業經理人而已,該起訴誰呢?最后,他們決定起訴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因為其應當了解房地產開發的風險,應當制止巴特利特信托公司的“冒進”。于是,巴特利特先生的五位子女中的三位一紙訴狀,將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訴上了英國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
專業人士的注意義務更高
主審本案的是布萊特曼大法官。他于1979年7月31日作出了判決。判決書不長,但條理相當分明。他分兩步來思考這個問題:第一,如果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不是專業的受托機構,而只是接受了財產委托的審慎商人,那么他們該盡到怎樣的注意義務呢?第二,作為專業信托機構,它的審慎義務要求是不是會更高?
就第一點而言,法官認為,一個審慎的商人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障投資的安全。比如,詳細地進行調查,了解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在決策時,也應當盡可能召開股東大會,而不只是聽取一兩位董事的一面之詞。如果他了解到的事實表明,老貝利街區暫時并不會進行改造,那么就應當迅速采取措施,而不是放任事態的發展。法官寫道:“一個審慎的好商人,將不會僅僅聽完董事會報告就放任不管,而是會及時采取質詢。他有權這樣做,也應該這樣做,來獲得足夠多的信息,來使投資計劃向順利的方向發展,或是及時調整方向,在不順利時注意止損?!?/p>
就第二點而言,法官進一步指出,信托公司作為專業人士,應當適用更高的注意義務。原因有三:首先,信托公司四處進行廣告宣傳,自詡能夠比普通人更好地管理他人的財富。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的廣告語是:“專業讓我們看上去稍微輕松一點?!比绻皇且驗樾磐泄緦ψ约旱膶I性進行不斷宣傳,并且建立了公眾對其投資能力的信托,巴特利特準爵士大可將財富委托其他人管理,而不是交給信托公司。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信賴利益”——如果信托公司不能勤勉盡責,那么它應當承擔責任。
其次,信托公司確有較強的理財能力。法官這樣寫道:“作為專業受托人,該公司應當擁有受過培訓的投資經理,隨時可以獲得金融信息和專家建議,每天都在處理和解決各種投資問題?!币笃胀ㄈ撕托磐泄韭男型瘸潭鹊淖⒁饬x務是不合理的。因為普通人沒有這個條件,而且,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并不像信托公司那樣,通過管理財產,獲得了不菲的報酬。法官表示:“這正如合同法下,具備特殊技能的專業人士,如果疏于使用其擁有的技能和經驗,就要承擔違反合同的責任。”
再次,信托不同于委托,巴特利特準爵士其實已經將這些財產“轉讓”給了信托公司,失去了對財產的最終控制,和對于具體投資決策最終“喊?!钡臋嗬T谶@種情況下,正因為信托公司管理的在名義上已經是自己的財產,因此對其無論是在主觀認知方面,還是客觀效果方面,都有較普通人更高的要求。根據1925年《受托人法》和1961年《受托人投資法》,信托公司應當運用更為專業的分析水平,和更高效的技術手段,來確保投資決策準確。否則,如果導致信托財產受損,要承擔違反信托的法律責任。
因此,法官總結道:“無論是按照審慎商人的標準,還是按照有技能的信托公司的標準,作為被告的銀行都未盡到其義務。換句話說,是因為銀行的過失,導致信托財產受到損失。如果銀行能夠按照其能做的和應該做的去干預,損失就不會發生。請注意,我所說的‘損失,指的不只是老貝利街項目本身產生的負債,而是指如果不存在老貝利街項目時,巴特利特項目應當能賣出去的價格,和現實中能賣出的價格的差——此外,還要加上信托財產分紅的減少??偠灾?,銀行應當對信托財產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庇谑?,1980年1月15日,布萊特曼大法官就銀行應當賠償的金額作出了補充判決,宣布銀行應當以1974年1月(即老貝利街項目還未宣告徹底失敗)為信托財產的評估基準日,對巴特利特一家的損失作出賠償。
最終,受托人巴克萊銀行信托公司認罰,沒有提起上訴,本案就此結案。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回顧該案,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看。在1960年代的英國,由于受托人在選擇投資對象時不夠勤勉盡責,造成受益人受損的不利局面不斷,因此衡平法院發展出一系列的投資指南,要求受托人在從事信托投資時遵循這些指令要求,將信托資金投資于安全的資產類型。特別是運用信托財產進行股權投資時,更加需要慎之又慎。1961年“受托人投資法令”得以制定,盡管賦予受托人最多可將信托財產的75%進行股權投資的自由,但也同時為其進行投資決策設置了嚴格的程序要求和審慎義務。
在此基礎上,許多判例涌現,對于受托人的審慎義務形成了一系列標準。首先,受托人應當即“以一般商人所應作為的那樣作為”。其次,受托人的注意義務還應當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相匹配。此外,衡平法院還要求受托人遵循忠實義務,最大限度的考慮受益人利益的實現和保護。一旦發生“不忠”或故意侵害受益人利益,受托人將受到重罰。在同一階段,信托變更請求權也得以明確下來。如果信托的繼續存續不利于受益人,受益人可以提前終止信托。判例不斷積累,在此基礎上,立法機關于1958年亦制定了《信托變更法令》——而這也成為了本案中巴特利特家族得以要求終止信托的法律依據,使得巴特利特準爵士的五個子女得以維護自己的權利,并使得不夠恪盡職守的巴克萊銀行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