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超 孫安克 潘揮戈
[摘要]作為加強教育系統黨建工作的切入點,溫州市教育系統黨內人文關懷堅持普遍關懷與重點幫扶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具體困難相結合,不斷探索新形勢下黨內人文關懷的新機制。圍繞著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生活扶助、黨性激勵等方面推出諸多舉措,堅定黨員教師的政治信仰,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推進溫州市教育事業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教育系統;黨員教師;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指對人生存和發展狀態的關懷。浙江省溫州市教育局黨委尊重教師黨員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教師黨員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把人文關懷引入學校黨建,圍繞著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生活扶助、黨性激勵等方面推出諸多舉措,堅定黨員教師的政治信仰,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推進溫州市教育事業的創新性發展。
一、教育系統黨內人文關懷現狀
為切實掌握基層黨組織在黨內人文關懷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溫州市教育局黨委面向基層黨組織以實證調研、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深入34個基層黨組織,圍繞黨內人文關懷的具體舉措、成效、問題等方面開展調研。
(一)提升黨員教師的人文素養。通過實施師德建設工程、素質提升工程及讀書學習工程等機制,深化黨員教師個人素質的培養,引導基層黨組織走內涵發展之路,以黨建創新推進溫州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第一,實施黨員教師“師德建設工程”。主要涉及學校領導講黨課、教師講黨課、組織師德教育、開展承諾踐諾活動、組織清廉教育等人文關懷活動。根據調研數據顯示,100%基層黨組織開展了校領導講黨課活動,黨課主題融理論性、時代性、實踐性為一體。100%的基層黨組織開展清廉教育活動,簽訂了清廉協議書,清廉教育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88.2%基層黨組織開展教師講黨課,85.3%基層黨組織開展承諾踐諾活動。第二,實施黨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主要涉及組織黨員教師外出考察、業務培訓等人文關懷活動。67.6%的基層黨組織選拔優秀的黨員教師參加高級研修班培訓,提高黨員教師的業務能力和黨的理論知識水平。88.2%基層黨組織舉辦黨員教師外出考察活動,參觀紅色圣地,重溫革命精神。第三,實施黨員教師“讀書學習工程”。97.1%基層黨組織開展集體讀書活動,局黨委為黨員教師開列書單,各基層黨組織根據書單選購圖書供黨員教師借閱,組織開展讀書會、讀書論壇、讀書講座、心得交流等讀書活動,在廣大黨員教師中形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氛圍。
(二)促進黨員教師的身心健康。黨員教師在工作中所承擔的壓力比普通教師更大,導致一些黨員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溫州市教育局黨委在保障黨員教師的身心健康方面,主要實施了“雙健工程”。
第一,實施黨員教師“健身強體工程”。82.4%基層黨組織舉辦教職工趣味運動會,58.8%基層組織舉辦教師戶外拓展活動,73.5%組織符合學校自身特色的健身項目。部分基層黨組織在黨員教師中開展氣功八段錦訓練、微信運動等特色健身活動。第二,實施黨員教師“心理健康工程”。41.2%的基層黨組織均建立了“心理干預機制”。有條件的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關注黨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黨員教師可以隨時通過心理咨詢室進行健康咨詢和主題心理調適活動;另有部分黨組織對黨員教師進行心理測評,提早發現心理隱患,避免心理危機。100%黨支部建立談心談話制度,確保黨員“惑有人解”。
(三)關愛黨員教師的生活困難。在黨員教師中建立困難幫扶制度、大病探望、黨內關愛基金等關愛機制,時刻讓黨員教師感受到黨組織的關心,增強黨員教師的歸屬感。
第一,建立黨員教師“困難幫扶機制”。73.5%基層黨組織在每年的“七一”“春節”時間節點,對老黨員、困難黨員進行走訪;76.5%基層黨組織對家庭遭遇突發事件、重大災害的黨員教師,進行慰問;定期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黨員,進行探望。第二,建立黨員教師“大病探望機制”。94.1%基層黨組織在黨員教師及其家人生病住院期間,派專人進行慰問,看望病人,力所能及地為黨員解決治病期間遇到的具體困難。第三,建立黨員教師“黨內關愛基金機制”。14.7%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成立了黨內關愛基金會,大力弘揚互幫互助、共建共享的優良傳統,多渠道籌措專項基金。生活困難黨員經個人申請、基層審核、張榜公示、組織審批等程序,便可得到及時資助。
(四)建設黨員教師的激勵制度。個體對組織的忠誠度需要一定的制度激勵,對黨員實行“溫馨式”激勵,可以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增強對黨組織的理解和認同。
第一,建立黨員教師“生日祝賀制度”。79.4%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建立黨員教師“生日祝賀制度”。黨員入黨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等紀念日,采取送生日賀卡、生日蛋糕等多種形式,祝賀政治生日,增強黨員榮譽感。也有部分基層黨組織在每位黨員政治生日時發送短信祝福,提醒黨員牢記黨的宗旨,永葆黨員本色。第二,建立黨員教師“節日聯誼制度”。70.6%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在每年“七一”、元旦、春節等重大節假日前夕,舉辦有黨員參加的聯誼會。第三,建立黨員教師“表彰考核制度”。88.2%教育系統黨支部均立足本校實際建立黨員先鋒指數動態考核機制,衡量黨員教師是否在各個崗位起到先鋒帶頭作用,并對“黨員先鋒”給予適當獎勵及表彰。
二、實施黨內人文關懷的效果分析
(一)增強黨員的組織歸屬感。尋求歸屬感是人的一種天性,心理學家Baumeister,R.F.和Leary,M.R.(1995)對人際行為學大量文獻進行元分析,證明了人們具有強烈的組織歸屬感時,可以產生強大的合力與向心力,有利于推動組織奮斗目標的實現。黨內人文關懷的工作能夠增強黨員的組織歸屬感,進而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推進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創新。基層黨組織將人文關懷融入黨建工作,能夠引導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創新,以富有人文關懷精神的工作方式讓黨員教師感受到黨的溫暖。尊重個性、關心所需、解決困難,滿足黨員教師的合理訴求,促進他們的全面持續發展。
三、提升黨內人文關懷的路徑研究
實證調研的資料顯示,在溫州市教育局黨委的統一指導下,各個學?;鶎狱h組織在黨內人文關懷工作中實現形式、載體的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了進一步提升黨內人文關懷工作的成效,今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強黨內人文關懷內涵的載體建設。創建富有時代氣息、獨具特色的黨內人文關懷載體,可以對黨員教師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實施隱性黨內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
第一,開展校園人文關懷的文化建設。首先,開展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可以使黨員教師一進入校園就能感受到濃郁的人文關懷氛圍。其次,開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理論武器,不斷増強黨員教師愛國、愛黨、愛校的情懷。第二,創立網絡人文關懷的文化載體。首先,加強黨建網站的人文建設,黨建網站應在理論知識傳播、教育的基礎之上,應當增加黨員教師互動交流、心理咨詢、健康管理等板塊,增加網站吸引力。其次,加強交互工具的人文建設。利用互聯網交流平臺,及時對國內外時政熱點、爭議話題、文化觀念等進行全面分析、交流解答或轉發評論,通過交流增長黨員教師之間的互動聯系。
(二)創新黨內人文關懷的實踐活動形式。創新黨員教師學習和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形式,在黨內主題實踐活動中充分考慮黨員教師的個性特點和不同需求,增強黨員身份認同感和黨組織歸屬感。實踐活動的創新設計應注重以下三方面。
第一,培訓內容求分層。以往黨內培訓的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手段創新不夠,對黨員缺乏吸引力。黨內培訓應當具有分層性、針對性、時代性,使得培訓富有實效。如依據年齡、生活狀況、思想狀態的差異性開展分層培訓,在制定培訓規劃、明確培訓目標、確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載體上充分考慮黨員教師的個性差異。第二,互動形式求多樣。將傳統的黨員教育實踐活動平臺與互聯網時代的工具結合,使黨組織與廣大黨員教師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溝通交流,可以更好地實現互動的創新性。充分發揮互聯網線上交流新媒介在信息發布、政策宣傳、熱點事件剖析以及互動交流等多方面的功能。黨組織一方面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及時了解黨員的思想動態,為黨員教師排憂解難;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群體線上交流活動,增強黨員之間聯系,構建黨內交流互助平臺。第三,幫扶行動求持續。對于生活困難的黨員和年邁多病的老黨員,各級黨組織應確定專人定期上門幫扶,保證幫扶行動的可持續性,使需要幫助的黨員時刻感到黨組織的溫暖。
(三)構建黨內人文關懷的保障機制。第一,制度保障。主要領導應高度重視黨內人文關懷。加強頂層設計,推動“人文關懷”活動制度化。黨內人文關懷工作需要納入年度黨建工作的考核范疇,細化黨內人文關懷工作的考核指標,以評估考核引導教育系統的黨內人文關懷工作。第二,資金保障。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確保黨內人文設施、人文關懷活動的經費投入。第三,人力保障。基層黨組織要嚴格按照組織要求建立健全人文關懷組織機構,建立黨內人文關懷領導小組,細化黨內人文關懷工作的分工,為黨員教師提供全方位的人文關懷。
黨的基層組織是團結帶領黨員教師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加強教育系統基層黨建工作,堅持以情感人,把人文關懷融入到黨員教師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使黨員教師具有良好的身心狀態,使黨員教師對黨組織產生巨大的歸屬感、強烈的責任感、無上的榮譽感,進而激勵廣大黨員教師始終保持先鋒模范性,為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J].教學與研究,2005(2):85-90.
[2]沈壯海,李巖.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0-22.
[3]何菊.人文關懷視角下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J].傳承,2014(12):80-81.
[4]陸峰.把人文關懷融入基層黨建工作的經驗和做法[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0(10):56-57.
[5]Baumeister, R.F&Leary;,M.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3):4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