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霞 董紅燕
摘要:教師欺凌也是校園欺凌的一種。目前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向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但隨著研究深入,社交平臺和媒體曝光增加,教師的校園欺凌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學生不是校園欺凌唯一受害者,而看似處于強者的教師群體,往往也是受害者。對于教師來說,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這種欺凌對其教學生涯和人生發展乃至生命安全都有極大挑戰與威脅。從法律、輿論和道德教育層面來預防教師欺凌的現象,維護好教師的權益。
關鍵詞:教師欺凌 校園欺凌 教師安全
教師校園欺凌是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大眾往往把視野投入學生群體,因其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受傷害影響深遠等。在這種對比下,教師成為頂梁柱、成為強勢群體,似乎只能是施害者者而不會是受害人。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教師遭受校園欺凌的案例一件件曝光,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逐漸暴露出來。
一、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內或者校外由學生之間一方(個人或群體)對另一方(個人或群體)單次或者多次進行語言攻擊、行為攻擊等造成另一方財產損失、心理傷害、生理傷害乃至威脅生命安全的行為。
校園欺凌使受欺凌者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其生理健康、人格形成甚至是生命威脅。欺凌對象往往是學生,欺凌主體則是多元的:如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員等。
二、教師校園欺凌
教師校園欺凌是指教師在校內或校外由于教育法律關系而產生的遭受欺凌的現象。一旦師生之間有沖突和矛盾,輿論一般會站在弱勢群體一方,即下意識把責任歸于教師。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也常常是弱勢群體。教師所遭受到的校園欺凌和學生所遭受的校園欺凌是相似而不同的。相似在于這些行為包括且不限于:言語侮辱、隱私侵犯、性騷擾、暴力襲擊、生命威脅等,不同之處在于,由于教師是一個特殊行業,教師又是成年社會群體,其社會關系更為復雜多樣,其輿論地位也是居高不下,因此,一旦發生教師欺凌現象,輿論往往是傷害教師的。因為在大家看來,成年的老師怎會受到未成年學生的欺負。
1.隱私侵犯
由于教師的特殊性,學生難免會對教師產生好奇,對教師的私人時間和空間都有侵犯。如:翻閱教師私人資料、跟蹤教師、偷拍并上傳教師非工作照片、造謠、誹謗。這些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是常有的。
2.語言侵犯和行為攻擊
學生辱罵教師并非不常見,教師要考慮到自己的角色、使命、法律規定等,不能出言辱罵學生。行為攻擊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教師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反而讓學生變本加厲。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大部分教師都是女性,她們往往缺乏自保能力,不能對抗暴戾的學生。甚至有學生找學生家長、社會群體對教師進行攻擊。學生出手重傷教師甚至殺害教師,這樣的新聞案例從不缺少。而面對這一切教師卻不能采取任何具有有實質性的教育、反擊來保護自己,教師的安全受到威脅。
3.輿論造謠
輿論是對教師傷害最大的一種欺凌,往往學生和家長在網上傳出不利于教師的行為,教師立馬會遭受輿論和道德的譴責,而沒有人會去調查事實。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不能抵住輿論壓力,將其轉嫁給教師。教師個人承擔后果。由于教師的社交圈更大, 這對其和其家人的正常生活都有影響。在這里,我們討論的是關于誣陷和誹謗,甚至有心人會陷害教師。如:逢年過節,有家長給教師發紅包,教師一點開,立馬截圖舉報,上傳網絡。而眾人不知道的是教師回發了一個更大的紅包。
三、受欺凌的原因
1.教師履行其職責與義務是受欺凌的根本原因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履行其義務,但由于其身份特殊性,義務的特殊性難免會和學生之間產生沖突。學生將這些沖突轉嫁為對教師的憎惡乃至語言攻擊或者人身攻擊。
2.約束不對等
教師的言行受到各種法律條約和輿論媒體的限制監督。一旦曝光教師生涯都會受影響。因此教師對自己的言行更加謹慎,學生罵不得碰不得,但對待學生的挑釁行為,教師先動手不對,還手不對,難道教師只能忍受?而法律法規對學生的約束相對就寬松了許多,尊重教師等最基本的規定。
四、怎樣保護教師
1.法律政策
不斷完善教師保護法,從實際出發,考慮一線教學產生的情況,而不是脫離教學客觀現實。法律應對教師的權利義務進一步明確,對教師所可能面臨的威脅、危險做出預防和應急預警。
2.輿論保護
學校和教育部門乃至社會是教師的最后靠山。在有關學生和教師的相關事件曝光后,第一時間調查真相,如實報道,不能曲解事實真相,不能讓好人受到傷害,也決不讓壞人逃避法律的懲罰。
3.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學生應尊重教師,不能采取違法行為措施,一旦做出違法行為要承擔后果。而這種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教育起到更大的作用。
4.恢復教師的權威和尊嚴
教師感慨工作越來越沒有權威和尊嚴,學生和家長可以隨時挑戰教師的權威,并將輿論作為武器。在維護學生的正當權益下,要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和保障教師的尊嚴。
教師是國家的良知的最后底線,是一群溫柔善良對罪過文萊充滿希望的人。保護好教師不讓他們對社會對學校死亡,只有保護好教師,才能讓教師更好的保護和呵護每一個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