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雪
【摘 要】產業技術聯盟的協同創新要求聯盟成員間進行深度合作,實現各類資源的科學配置與利用,達到整體效果優于各組織獨立創新效果加總的目標,本文主要分析實現這一目標可能遇到的難點。
【關鍵詞】產業技術聯盟;協同創新;難點
一、產業技術聯盟的特點
產業技術聯盟是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及其它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因此,除具有一般技術聯盟的共性之外,產業技術聯盟還具有一些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創新具有開拓性
傳統的以單個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所進行的技術創新,主要依靠速度優勢,先開始的往往先成功,可能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取勝。而在產業技術聯盟中,由于其目標主要是在以往的技術空白領域進行開拓式創新,技術創新一旦成功就可能取得勢如破竹般的效果,該聯盟中的主導企業就能率先掌握新技術而成為行業領頭羊,其他企業也有機會獲得顯著的技術進步,學研機構也能獲取充足的科研資金,同時擴大人才隊伍的建設。當然,這樣的技術創新成功難度也比傳統創新大,創新周期長、創新投入大、創新的不確定也較高。
2.多主體協同式創新
傳統技術創新多由企——企聯合進行,即使有產學研合作創新,產、學、研之間也是簡單合作、具體項目上的合作,并未實現實質的協同創新。而產業技術聯盟實現了成員間的高度融合,其協同創新是各種要素的有機集合而不是簡單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標、功能都表現出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且協同創新過程需要多種要素、多個子系統間實現交互和協同。產業技術聯盟技術創新的重點,多是交叉技術與融合產品,難以由單一的科技單位或企業獨立完成,需要各模塊之間的協同,因此,需要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以及政府與中介、金融機構不同程度的參與及協同。
3.企業起主導作用
傳統技術創新一般是線性行為,而產業技術聯盟的協同創新需要對多種資源進行集成,需要集合企業內外部的多種技術力量,在此進程中,學研機構能夠起到重要作用。學研機構在基礎研發領域的獨特優勢,能夠更為準確的掌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有效幫助企業縮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與中試的周期,同時還可以直接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支持。但是,高校和科研機構從性質上來說屬于事業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特點決定了其市場能力偏弱,進行完全獨立的的基礎研發效率不高,不能直接與市場需求接軌,這些問題需要靠企業來彌補。產業技術聯盟多是針對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難度大,創新周期長,學研機構難以承擔,因此,產業技術聯盟的主導者應當是企業,企業在聯盟中起主導作用,激發學研機構發揮自身特長和參與積極性,對聯盟的協同創新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二、聯盟協同創新的過程
聯盟成員組建或加入產業技術聯盟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因此,聯盟存續期的長度和質量是聯盟所有成員都關注的問題。產業技術聯盟的各類成員通過相互溝通交流促進合作的深入,成員投入各自擁有的創新要素,實現聯盟系統內外的物質、信息以及能量交換,最終達成聯盟目標。各類主體的特征決定了學研機構更為擅長基礎性研究和前沿領域研究,在聯盟前期任務中具備優勢,而企業在商業化和對市場的把握上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在聯盟后期任務中具有優勢。如何讓這兩類性質不同的組織在同一聯盟系統中實現全方位對接?目標的一致和優勢的互補是重要前提。企業與學研機構在產業技術聯盟運行的各階段都應以聯盟目標作為前進方向,實現創新活動的協同和資源的整合。
聯盟的成立可能是自發性的,也可能是在政府倡導下成立。不論是哪一種方式,產業技術聯盟在正式組建之前大多會經歷醞釀期。聯盟在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是聯盟發起單位對市場機會進行辨別,對于聯盟目標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如果聯盟發起單位認為組建聯盟是可行的,聯盟就進入了組建期。實踐表明多數產業技術聯盟的組建是因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突破的交叉技術、高新技術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難以完成,或獨立解決需消耗過高的成本和過長的研發周期,此時就需要向其他企業、學研機構及其他組織尋求幫助,聯盟就此產生。在確定了聯盟成員之后,成員間即會圍繞著聯盟基礎設施建設和治理機制的設計等相關內容進行溝通、交流,最后訂立相關制度與契約,因此,聯盟組建期的任務主要是聯盟成員的加入、聯盟軟硬件設施建設以及聯盟各類治理機制的設計等工作。聯盟成立之后,得到的投資增加、聯盟成員擁有了更多共同利益,成員間知識共享增多,關聯變得更加緊密。聯盟成員會投入有形及無形資源,各方成員在聯盟的統一安排調度下,完成創新任務的細化分解、資源的配置以及具體的研發活動和市場化活動,達成聯盟事先預定的目標。而當聯盟實現預期目標后,可能按原計劃解體,也可能并未實現預期目標,但遇到不可解決的困難也需要解體時,聯盟管理機構需要對成本和利益等進行核算,完成成本共擔或利益分配等工作。
三、聯盟協同創新實現的難點
根據對產業技術聯盟各階段協同創新過程的分析,我們能夠了解到在聯盟協同創新的實現過程中可能存在如下難點。
1.創新資源難以實現真正共享
產業技術聯盟不同種類的成員間創新資源具有較強異質性,通過資源共享能產生優勢互補效果,這成為成員間形成協同創新效應的基礎。在實踐中,聯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選擇相關開放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對聯盟成員實行優惠或免費使用,實現聯盟內資源共享,但是由于企業和學研機構的性質不同,在觀念上存在差別,加之技術外溢和利益分配的分歧問題,對于供給方提供的創新資源到底如何定價,由于缺乏市場價格的類比,或者市場價格本身不合理,導致雙方對創新資源定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對于利益分配問題,雖然聯盟初期已訂立了協議,但在實踐中,經常出現協議中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聯盟成員間無法有效溝通解決沖突,就會直接影響合作關系的深度、廣度和穩定性,導致聯盟協同創新效應的下降。
2.成果轉化率不理想
從理論上來說,企業與學研機構之間進行合作創新,學研機構在技術領域的優勢和企業在市場領域的優勢得以發揮,能夠提高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比例,降低成果轉化風險。但從實踐來看,由于學研機構的非營利性屬性以及遠離市場的特征,采用的評價方式側重點與企業側重點不同,致使其創新研究內容多與企業需求有偏差,因此科技成果轉化率并不理想。
3.聯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現有多數產業技術聯盟的管理機構多是承擔收費、發放通知通告等事務性工作,管理水平較低。因此,應提高聯盟管理水平,管理機構努力構建聯盟溝通交流平臺,提升聯盟成員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確聯盟各類成員在各階段的具體分工,促進學研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向廣度、縱深度和長期性發展;建立協同活動運行管理平臺,化解成員間矛盾沖突,促進成員間相互配合程度的提升;在聯盟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產權制度,形成合理的風險分擔及利益分配制度。
綜上,聯盟成員間想要真正實現深度協同,應當對這些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思考,提出有效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孫新波,劉博等.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識聯盟激勵協同運作機理[J].管理學報,2013,10(5).
[2]鄔備民,李政.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機制及策略研究[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10,(7).
[3]吳婷,李德勇等.基于生命周期的產學研聯盟沖突管理研究[J].學術論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