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博
【摘 要】法院判決如果不能自動被履行,經過當事人申請,一般需要啟動強制執行程序。民事強制執行程序是實現法院判決既判力、權威性的有效方式,也是司法最后防線中的防線。在司法實踐中,民事強制執行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一提“執行”就會聯想到“執行難”,被執行人難找,被執行人財產難查等等。本文以不動產執行為視角,針對部分執行疑難問題簡要地作了探討。
【關鍵詞】強制執行;難點;路徑
眾所周知,強制執行一直是法院工作中的重點,而針對不動產的強制執行,則是重中之重。不動產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強制執行過程中一些特殊的疑難問題。本文針對唯一住房的執行和虛假租賃現象執行難作了路徑探索。
一、不動產強制執行難的特征
(一)被執行人抵觸情緒大
基于不動產的經濟屬性,與其他財產相比,不動產往往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幾乎可以說是被執行人所有財產中價值最高的。對不動產的強制執行行為,顯而易見是極其敏感的。在不動產中,以房產最為常見,它的居住屬性保障著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十分看重“家”的概念,房產往往與“家”聯系在一起,寄托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依靠,因此,唯一住房被強制執行,一般人心理上很難接受。唯一住房被執行極易激發被執行人的強烈抵觸情緒,甚至出現以死相逼的極端情況。
(二)強制執行司法成本高
對于不動產的強制執行,以房產為例,目前法院的普遍做法是先對該房產進行實地勘察,然后再移交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之后進入拍賣程序,最后進行清場交接。在整個流程中,會出現尋找房主困難,房內居住人員拒不配合,房內物品保管無保障,拍賣無人競買等等問題。評估拍賣一套房產,周期長,效率低,從著手到結束最快也需要半年的時間,中間還可能涉及不同的單位和部門之間的協調。處分房產的過程中,一方面執行法官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方面卻還容易引發沖突、激化矛盾,帶來投訴、上訪,甚至會造成對執行法官的人身傷害。這些,無疑都給不動產強制執行工作造成了更大的矛盾,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二、不動產強制執行難路徑優化
(一)針對被執行人“唯一住房”的執行
當被執行人沒有其他可供執行的財產,而其名下僅有一套住房時,究竟能否執行該住房?此處涉及到權利的有優先保護問題,實質上是申請人的債權與被申請人的居住權之間的矛盾,需要平衡。立法上對被執行人唯一住房的執行問題并不持否定態度,相反,對如何執行唯一住房的規定正逐步清晰具體起來,只要平衡好被申請人居住權與申請人債權實現,矛盾就容易解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唯一住房的強制執行進行優化。
量化“維持生活必需住房”的標準。為了統一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維持生活必需住房”的判斷,對標準進行量化很有必要。這里的量化可以是幾個數字、幾條公式,也可以是一套詳細的評測指標,如果這套評測指標過于專業和復雜,甚至可以交由第三方評估機構來對此進行評估,法院根據結果進行執行,一方面提升司法效率,還可以有效節約司法資源。
健全執行“唯一住房”的實施細則。“唯一住房”如何具體實施執行,亟待一套規范的流程,目前出臺的“由申請執行人提供住房”模式和“預先扣除租金”模式是立法上作出的一次嘗試,但在實際操作中兩種模式都有著各自的局限性。在債權和居住權的博弈中,顯然還有很大的立法空間值得探索。另一方面,實施細則也能很好地限制執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從而利于社會公眾對“唯一住房”執行活動的監督。
將政府保障性住房引入“唯一住房”執行機制。唯一住房矛盾的解決首先要解決被申請人的居住權問題,現實中有為被申請人租賃房屋、提供廉租房、提供公租房等各種方式。筆者認為,引入政府保障性住房,對于解決被申請人的居住權問題有很好的作用。政府要將該類人員納入保障性住房的考慮對象,將此類被執行人列為可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對象,由法院幫助其申請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或許是社會效果最好的一種解決方案。
(二)針對不動產執行中的“虛假租賃”
當前對不動產的強制執行中,尤其在對不動產進行評估拍賣時,“虛假租賃”現象時常出現,且有愈發泛濫之勢,這擾亂了不動產執行的正常秩序,也影響了強制執行的公平公正。虛假租賃指的是,被執行人為了逃避不動產被執行,與其他人惡意串通,簽訂虛假的租賃合同,將房屋租賃給第三人,從而躲避或者規避執行。當該房屋被列入法院強制執行名單時,虛假租賃人以租賃合同對抗法院執行,從而為被執行人逃避債務提供幫助。這種租賃合同一般租賃期限都比較長,實踐中以10年至20年較為多見,并且租金多已提前支付完畢或者已用于抵債。筆者認為,針對不動產虛假租賃,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路徑優化,從而有效解決現實中大量存在的不動產虛假租賃對抗法院執行的難題。從而為維護司法權威,也充分保障申請人利益。
1、明確登記為租賃合同的對抗要件
在租賃合同中,引入登記制度,類似于房屋買賣合同中,只有登記才能對抗第三人,在房屋租賃中,不經登記不對抗第三人,更不能對抗法院的執行。承租人僅憑租賃合同不得對抗任意第三人。這樣的立法不僅符合合同法意思自治的原則,同時也符合物權法物權公示的原則,因為租賃權雖然是債權,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物權化了。另外,登記公示在我國已經運用的非常普遍和成熟,例如不動產登記制度,在對應的不動產上進行租賃登記公示,也具備了可操作性。
2、逐步完善舉證責任分配制度
除了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誰主張,誰舉證”是我國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一般原則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法律另行規定的情形跟司法實踐相比起來,實在太少了。很多案件中,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特殊舉證責任分配,但運用一般原則的話又顯得不甚合理,“虛假租賃”引起的訴訟就是一例,無論從立法角度還是現實角度,該案的舉證責任都應分配給案外人較為合理,也利于體現出法律的公平正義。逐步完善舉證責任分配制度,逐步覆蓋司法實踐的各個盲區,能夠有效遏制類似“虛假租賃”的現象,讓不動產執行機制更加規范有序。
【參考文獻】
[1]范向陽:“不動產執行”,《法院執行理論與實務講座》,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
[2]肖建國、趙晉山:《民事執行若干疑難問題的探討》,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6期.
[3]臧坤:《不動產執行理論與實踐探究》,載《科技信息》2013 年第12期.
[4]毛國平:《被執行人唯一房產如何執行》,載《江蘇法制報》2011年第C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