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勤
摘 要: 產教融合是通過教師、學生、課程等教育組織元素與技術、技能、產品等產業生產要素的跨界融合以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切合高職教育實踐育人的規律。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服務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產教融合 高職教育 協同育人
產教融合是通過教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技能提升、科技研發、服務社會于一體的過程,這種模式促進了產業生產要素與教育組織形態在人員、課程、技術、技能、資源和體制的融合,實現了共建育人基地,提升了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水平,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符合職業教育育人規律,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在探索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結構運行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創新教育培訓服務供給具有現實意義。
一、產教融合的必要性和政策支持
(一)產教融合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的任務是為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技能性、實用性等崗位特征,只有通過產教融合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實戰性的項目訓練,學生才能在“學中做、做中學”,其技能和職業能力才能不斷提高,走上工作崗位才能成為企業的行家里手。企業需要技術技能人才為其創造利潤和提高生產效能,需要高職院校長期為其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借助企業一線生產平臺,高職院校基礎科研成果才能轉為生產力,同時產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有助于高職教育研發能力的提高。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如果脫離企業的生產、管理實踐環節就猶如空中樓閣,同樣缺乏學習能力的技術工人難以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產教融合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架起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橋梁。
(二)產教融合的政策保障。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件包括7個方面30項政策,將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資源開發的基本制度安排,對于推動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中實現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出臺《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這是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從職業教育視角共同深化產教融合的具體舉措,并對校企合作方式、促進措施作出明確規定,進一步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
二、深化產教融合中存在的短板
當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衍生的新興產業和“一帶一路”新崛起的經濟體,迫切需要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力資源作支撐。但由于校企體制、運行方式不同,合作機制不完善,導致雙方“抱團”發展的積極性不高,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格局尚未根本確立,合作項目只浮于表面,人才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校企合作應該走出固有模式,在雙師型隊伍建設、體制機構改革、創新教育培訓、服務供給等方面加深融合,推進產教一體化融合模式向縱深發展。
三、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現路徑探索
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教育,職業教育只有和產業深度融合,才能培養符合經濟社會改革發展迫切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強化產教融合的重要地位,將校企雙主體育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雙業(專業和產業)對接等作為高職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主要途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就業創業。
(一)瞄準國家戰略產業布局,規劃產教融合藍圖。
高職教育要順應時代要求,緊緊盯住重大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發展中的技能人才需求,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專業設置視野和人才培養視角要有前瞻性和大局觀。新時期,“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戰略正在大力推進,制造業領域“高端藍領”嚴重匱乏,新業態和新的組織形式不斷涌現,創新創業空間和服務平臺層出不窮,“新服務、新生態、新模式”創新孵化器成為新經濟增長點,與產業對接的技能技術人才缺口急劇增長。高職教育要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契機,主動服務新興產業,順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要求,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建立社會需求調研和專業動態調整的長效機制,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相吻合。
(二)推進集團化辦學,創新產教融合發展模式。
改變辦學模式,健全多樣化辦學體制,調動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項目。建立以校企合作為主軸、“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聯動穩健地進行對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集團。成立職業教育集團的優勢在于可以在同一框架內根據產業的需求共同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人才培養過程、共同開展應用型科研、共享集團資源配置。集團化辦學確立了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形成產業鏈和教育鏈的“政策溝通、人員互通、資源融通、發展相通”的一體化工作格局,通過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人才培養將更具針對性和前瞻性,能有效地解決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結構性問題,真正構建起校企“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三)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夯實產教融合基礎。
在新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框架構建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產教融合的核心和切入點應落實在專業和課程的設置上。發揮集團的引領作用,高職院校在制定發展規劃時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并提前對區域發展的產業結構、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做到專業布局與產業布局同步規劃。專業設置要緊跟新產業、新職業、新技術領域,推動高職院校增設產業發展急需專業,進一步提高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社會需求契合度;課程體系建設要參照新職業資格標準,及時引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促進專業教學內容、課程教材與行業企業同步更新,專業推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促進專業建設,形成“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循環。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要企業創新成果的添磚加瓦,生產過程的創新工作方法、新產品的研發作為要素滲入教學過程、課題研發等教育教學環節,促進專業與產業融通發展。
(四)聚焦雙師隊伍建設,保證產教融合順利實施。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加強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的雙向交流,營造雙師型教師培育環境。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員、能工巧匠到學校兼職以優化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專兼職教師協同育人,切實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建設水平。完善教師繼續教育體系,支持高職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鍛煉和進行產品研發,學習企業的新技術和新工藝,鼓勵教師帶著課題與企業開展生產技術攻關,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應用新技術和科研開發能力。并探索修訂教師資格條例,將具有行業實踐經驗作為高職院校教師資格準入的必要條件,構建既懂理論和教學,又懂產業發展的“雙師型”隊伍;取消“雙師型”證書終身制,實行每年繼續教育制度,促使雙師型教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相符,提高雙師型教師理論和實踐融通能力。
(五)建設智慧實踐平臺,打造產教融合試驗田。
智慧學習工場是校企雙方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以企業、行業的技術革新和“互聯網+”教育的創新與實踐為資源聚集的線上智慧管理平臺,內容涵蓋行業前瞻技術轉化、智慧學習創新、課程資源開發、專業認證評價、創新創業、產業服務與就業等,形成“多功能、智能化、開放性、共享型”以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創新創業工作提升與突破、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提升為目的的產教融合生態圈,重構未來學校以產教融合和教育技術創新為主的新形態、新學習、新場景、新課程和新流程體系,打造新的產教融合縱深合作模式。
(六)創新教育培訓服務,拓寬產教融合渠道。
開展以國家職業資格和企業生產運營基本要求為重點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安全生產培訓、職工素質培訓,開展多樣化的職工繼續教育和學生實踐活動,讓“二元制”(以提升技術工人學習能力為主)和“現代學徒制”(以提供學生實踐能力為主)兩種人才培養方式并駕齊驅,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開展以新知識、新技術為重點的企業創新前沿領域培訓,鼓勵教師承接企業技能大賽任務,切實提高服務企業發展的能力。
產教融合發展,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通道,又是教育形態變革的路徑。高職教育要與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相融合,圍繞區域產業帶建設和企業的技術優勢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構建融合發展平臺,在學科專業設置、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科研社會服務等重點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和新的提升,節約人才培養成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永生,牛增輝.論產教融合及其深化內容[J].北京教育高教,2018(5):19-20.
[2]孫毅穎.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策略與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05):8-10.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EB/OL].http://www.gov.cn/zhen gce/,2017. 12.19.
[4]胡昌榮.五位對接: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J].職教論壇,2017(12):42-43.
[5]李夢卿.產教融合:職教優質發展的擇善固執之舉[J].中國教育報,20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