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晶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展、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進與完善。也要求我們語文課堂必須是一個合作、快樂的課堂,以往單純的教師授課已經不再流行。若想學生成為創新、靈活的新型人才,那么改革課堂結構,優化課堂的教學策略尤為關鍵。本文將從教學情境的含義、優化教學情境原因、以及依據當今課堂存在的問題來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來改善語文課堂的現狀。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情境 策略 合作
當今,我們面臨著教育的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們這一代年輕教師的努力與否直接關系著未來教育的走向。2011年國家對于課程標準有了新的改善,2015年教育目標也從傳統的三維目標變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這些變化、這些進步都在提醒我們,課堂需要改進。需要老師去創設更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來優化課堂。本文將從教學情境的優化策略為主題,結合教學案例來分析教學情境的有關內容。
一、教學情境的含義
教學情境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狹義來說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課堂,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萌生積極學習的情感。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比較靈活的,可以根據教師自身的學科安排以及學生的學習程度來創設,它可以貫穿整堂課,也可以是在一節課的中間。教師自己沒有對課文進行深刻的剖析,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自然也不會給學生自由發揮、自我發現和探索的機會。
二、優化教學情境的原因
(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傳統課程標準規范下的傳統課堂里,也是注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的,但是,傳統課堂里這種教學情境所帶來的效果甚微。例如:寫關于春天作文。老師們會采用的方法是帶我們去河邊或者公園里觀察植物的特點,但也只是匆匆看過。再回到教室準備寫的時候,同學往往會問作文的開頭該如何寫,老師就會說:“剛過驚蟄不幾天,老師帶我們出去找春天”。結果,全班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開頭。這種“帶出去”但是又“框回來”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新課程標準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對于課堂情境的創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國外課堂對我們的影響
歐美和日本的學生創造力比中國的孩子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他們的課堂中,非常注重課堂的溝通、傾聽學生的聲音、也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權”。注重課堂教學研究的日本學者佐藤學說:“學習是自我主導的,學習的本質意義是建構;擁有重要意義的學習,是兼具了邏輯因素與直覺因素、知性與情感、概念與經驗、構思與意義的。”由此看來教育就是:崇尚自由的人(教師),借助舒適的教學環境,促進每個學生,每個個體的自由發展。日本就提倡課堂的自由,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使得學生可以跟老師平等的對話,使課堂成為一個快樂的課堂,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三、當前語文課堂現狀下優化語文教學策略的分析
(一)當前語文課堂的現狀
語文教學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教育模式,單調的教學方法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但當今的語文學習方式大部分是以教師單向的灌輸為主。教師根據教科書的編排,根據教師參考書上的重難點進行教學,在課堂上簡單的分析問題,答案的模式也是固定的,教師會不斷的提示學生靠近自己的預想答案。在語文教學中,應該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擁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開發,這樣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二)優化語文教學策略的分析
1、優化問題設置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進行的雙邊活動,學生是這個活動中的主體,應該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有些學校教師整節課就自己給自己講、自我對話,根本不管學生有沒有參與其中,更沒有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課堂中的互動,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淡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教師應當優化教學設計,嘗試用問題引領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多問,這樣也會活躍課堂氣氛,能明顯看到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鄧稼先》這篇課文時,文章是以小節的形式來介紹鄧稼先的。文中六個小節看似沒有任何的先后順序,所以老師上課的時候就提問學生,這每個小節的內容可以互相調換嗎?說說理由。在同學討論了幾分鐘之后,老師開始提問。學生自發、主動地參與其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了,在以后的課堂中學生更加愿意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想要創設有趣的課堂環境,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是在計算機的輔助下進行各種教學活動,以對話的方式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程、進行教學訓練的方法與技術。這種方式在當今課堂運用的也比較廣泛,但是想要完全調動起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積極作用,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尤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對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解為PPT,只是把課程內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現階段語文教學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仍需改進。
例如:在說文解字的時候,以“育”為例,教師先展示這個字,然后讓學生和老師之間進行一個比較自由的談話,談談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稍作提示,追根溯源的展示“育”的甲骨文寫法,再跟老師交流。等學生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老師運動計算機對每個部分進行動態的拆分再重組,這時學生就能徹底明白,“育”這個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婦女,身下有一個頭朝下的孩子,旁邊還有一些液體,表示生育。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魅力。
教學情境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是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優化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策略是每位教師使命。課堂情境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們應該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大力探索更多有效的策略來優化語文課堂,為創設美好和諧的語文課堂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出版社,2003
【2】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J].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李京雄.情境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