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
摘 要:語文教學要求老師在課堂上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留心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領悟感受語言的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審美能力以及語文實踐能力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的目標。在課堂上,就需要老師應用各種教學方法達到培養目標。
關鍵詞:啟發誘導;自主;實踐
一、啟發誘導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能力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要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手段,抓住教學的最佳時段進行施教,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會獨立思考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智慧讓學生積極思考并獨立進行推理,作出結論。課堂上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主動的思考并解決問題。隨著不斷學習,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漸漸形成,他們不單是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還能大膽的提出自己獨特的理解。作為老師就要積極培養學生這種能力,鼓勵他們凡事應多動腦筋,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并及時總結、改進,這樣才能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其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小組合作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性學習的狀態,那么就應該倡導學生去主動性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合作中樂于去探究和實踐,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在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中獲取到新的知識并提高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就應當“要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為學生去營造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還要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體現。美國教育家杜威宣揚的“以兒童為中心”就是要求教育者們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中樹立這種觀念,調動受教者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合實際,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學就是教會學生以更好的生活,現實的生活是教育展開的基礎和初衷。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并能夠在實踐中有一定的成長和發展。杜威曾提到:“教育即生活。”他倡導的是“從做中學”,就是要注重實際對人的影響和現實的獨特感受。“閱讀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師理應強化課堂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共同之處,讓教學內容為現實生活服務。在教學中有很多的內容都是學生們十分熟悉的生活實際,但常常又被他們所忽視了。因此,要讓學生養成主動發現、關注、感受生活的良好習慣,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只有讓其學會觀察生活,學生才能有自己真實的獨特的感受并能逐步具備改造生活、創造生活的能力。實踐活動的外延也不應當局限于書本、課堂和學校。實踐的機會也是無處不在的,能夠把握住實踐的機會一部分是靠老師的引導,而更多的是學生能主動把已掌握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實踐是對學習的檢驗,對每個人都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四、重視積累鍛煉,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及審美能力
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是解讀文本的必備能力。《課標》強調,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重視加強語文審美學習,訓練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課程重要的目的和任務之一。掌握一定的審美能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也能使身心得到熏陶,并因此增強發現美、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和語句,感受作者所營造出來的美的境界,不僅提高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和審美能力,更是使其學習到獨特的運用語言的寫作方法。另外,閱讀教學離不開品讀語言,教學過程中應以語言的品讀為重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聲情并茂地朗讀,在咬文嚼字中學習到作者獨特而具有特色的語言藝術。
五、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和策劃、組織、協調、實施的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注明:“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口語交際是其他語言活動的基礎,閱讀和寫作是在聽說基礎上派生的語言活動。新時代的背景下也對人們的交流能力作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人們信息、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而具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利于人與人的交際,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利于磨礪思維,發展智力。口語交際能力直接影響著策劃、組織、協調的綜合性能力的提高。綜合性能力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基礎上能促使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改變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們在思考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體現相應的獨立性。《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里說到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突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在主動積極參與并自主策劃活動過程中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并從中有所體悟。
總之,要本著“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學習主體各種能力,讓其深刻體悟到生活的情趣和詩意;讓學生們在探索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讓他們能夠關注生活、學會生活。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段昌平.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3]魏書生.好學生好學法[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王文彥,蔡明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靳玉樂.現代教育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