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莉
【摘 要】我們日常交流溝通的工具就是“說話”,讓學生能說一口“好”話,會寫一手好文章,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說話能力的最佳時期,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說話質量,讓學生說得準確、有序、精彩,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體現我們語文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個標志。
【關鍵詞】直觀教學 、開展活動、啟發想象、聯系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這里所說的聽、說、讀、寫能力,即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好的四項基本技能,而在這四項基本技能中,“說”的能力居第二,“說”是聽、讀和寫的能力的集中表現和升華,是情感和思維最快捷的表達和反映,它在人的生活實踐和社會交往中應用最廣泛。因此,作為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語文課,應切實加強學生說的訓練,使學生能說、會說,說話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說出精彩。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些呢?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嘗試。
一、運用直觀教學,使表達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做到“言之有物”
在說話訓練中,要使學生有話可說,除了先要幫助他們解決說話的內容問題,還應幫助他們做到怎樣說好,使他們覺得有話可說,激發出想說的欲望,以達到會說的目的。鑒于年級特征,低年級學生在訓練說話時,應大量運用直觀的圖和物。這樣的具體的事物會激起他們說話的興趣,使其表達出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做到有話可說,言之有物。比如,在教學生說《我的書包》時,教師先拿出一個書包,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后,說出書包的顏色、形狀、構造及用途,然后,又讓學生各自拿出自己的書包來說,學生不僅覺得有話可說,有的還繪聲繪色地描述出自己書包的特點。這樣邊扶邊放,直觀形象,不僅提高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而且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開展活動,表現事情的發展過程,幫助學生做到“言之有序”
說話條理清楚有序,是我們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所要達到的一項最基本的要求。所謂條理清楚、有序,就是要把所學的內容有條不紊地連貫地說出來。說話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能給聽者留下深刻印象。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只關注學生對教材,諸如字詞的意義、語句的修辭或文章的主題是否正確,很少關注學生表達結論的語言是否規范,這極大阻礙了說話能力的提高,影響了說話質量。低年級學生由于思維簡單,往往在說一件事情時會出現顛三倒四或交代不清的現象。針對學生的這一情況,在進行說話練習前,教師應適時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并引導他們觀察活動中大家的表現,然后再說出來。經過這樣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學生以后在說事時會頭頭是道。如說一說:我有一雙巧巧手的主題。我組織學生展開一次釘扣子比賽,活動前,提醒學生認真看——看同學們如何進行比賽的場面;用心想——想自己如何把紐扣釘好的以及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這樣一來學生對活動的過程留下了清晰的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練習說比賽的過程時,學生把活動有條有理地講得即完整又清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也為學生今后有條理地寫一件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啟發合理的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做到“言之有理”。
思維是語言的內涵,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質量的高低,反映了思維能力的強弱,一個人思維嚴密,就能產生準確的語言,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時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他們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來反映事物的特點,認識事物之間的規律和聯系,并指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達到啟發思維發展語言,以語言反映思維的目的。比如教《小鴨子得救了》看圖說話時,指導學生在觀察小鴨子掉到坑里后的畫面之后,讓學生先說出小猴、小熊、大象他們各自救小鴨的辦法,然后讓學生先將這些辦法進行比較,再說誰的辦法最好,為什么最好。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綜合以為小象的辦法是最好的。這樣的辦法又省力,又省時,又方便,由此,在培養了學生嚴密的邏輯的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也就“言之有理”。
四、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做到“言之有情”。
語言不光是思維的表達方式,也是感情交流的重要途經,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不僅能準確地表達出說話人的內心情感,同時也能引起聽者情感上的共鳴,以達到語言交流的最佳效果,作為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那么,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也就必須經過一番嚴格的訓練,才能提高。怎樣讓學生真正做到“言之有情”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一、二年級要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對人和事的情感,以達到用語言傳情。在教學《我的老師》時,學生為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愛和敬,常用“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我們”一句話,但如果要學生具體地說出老師像媽媽關心自己的,這就靠學生把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媽媽給予他們關懷的感受激發出來,懂得這是一種愛,老師的關懷如同媽媽一樣,也是對自己的愛,通過情感遷移,由衷地抒發出對老師的敬愛,學生也就把對老師的一份真情淋漓暢快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作為接受學生這份愛的老師不得不為學生的真情實感而欣慰。
說話訓練,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雖有其獨特性,但它與聽、讀、寫的訓練教學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切實加強“說”的訓練,為聽、讀、寫打下基礎,創造條件,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011年
[2]于永正 《于永正與五重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