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新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帶出教室,從生活中尋找知識的真諦。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數學知識與生活有一定的聯系。教師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和聯系實際。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努力把數學知識置于實際情景中去,幫助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問題,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一、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巨大作用。例如: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這一內容時,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湊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對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
98+176。這些都是與學生生活實際中的經驗相聯系的。媽媽買飲水機用了276元,買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問一共用了多少錢?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媽媽帶了276元,買東西用了98元,還剩多少錢?媽媽可能會拿一張百元鈔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元,應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從生活中找到問題的原型,然后將教材中的問題融入這個原型,對教材問題進行生活化的“包裝”,用生活在數學知識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讓學生順著這座橋去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二、收集生活信息,培養應用意識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選擇適合學生的生活信息,將其改造成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知識,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挖掘出新的知識。比如,在學習“百分數”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疏通書本上的基礎理論知識,然后根據這些理論收集生活信息,其次是選擇適合學生學齡段的信息,然后例舉出一個事例。如“一個水果商販有100箱蘋果,一個上午過去了,他賣掉了百分之三十,下午生意不是很好,只賣出了百分之十五,但是他至少要賣掉百分之九十才能夠不虧本,那么商販晚上至少還需要賣掉多少箱蘋果才能不虧本?”這個題目來源于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買賣活動,將枯燥的教材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教材知識變得更加的靈活,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將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探索數學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好知識。
三、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于枯燥的數學公式或練習感到厭煩。實踐證明,設計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使注意力變得自覺、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我校學生經常會在節假日隨父母去超市購物的這一生活實際,首先教者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教者問:“我們到超市去買東西需要用到什么?”這時學生會一致回答:“人民幣”。此時教者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并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再如:在三年級下冊學習《求平均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在昨天進行的跳繩比賽中,一小隊6人總成績是528下,二小隊7人總成績是609下?!蔽椰F在宣布:“這次比賽二小隊獲勝。”隨著二小隊的歡呼聲,一小隊的學生有的就說:“老師,因為二小隊人數比我們多,當然總分就要比我們多了。您這樣算成績,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趕緊問到:“那怎樣算才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對話中,引出了平均數,讓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四、通過生活實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可以作為一種有效工具為生活服務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生活事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比如:筆者在講述“加減法中的簡便計算”的時候,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小明的爸爸做生意,有一天爸爸帶著小明去菜市場,他身上有269元錢,先是王阿姨來買了105元的甲魚,他帶了650元(6張100,2張5元,4張10元),那么,王叔叔怎么付的錢?他身上還剩多少錢?學生回答說王叔叔先付了一張100,又拿了一張5元。還剩下650-105=545元。那么,這545元除了這樣計算,有沒有什么簡單的方法計算的?學生又說,可以650-100-5=550-5=545元。學生通過這樣計算,發現比一下減下來方便的多,這樣他們就知道了加減法的簡便計算規律,再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這種數學方法。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參考文獻
[1]李海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04):21-22.
[2]紀義勇.論如何讓數學教學走進小學生的現實生活[J].新課程:教研版,2017(12):145-146.
[3]劉素珍.論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數學生活化[J].考試周刊,2016(49):125-126.
[4]金良彪.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成才之路,2017(1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