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摘 要】微課是新流行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微課由于其單元分割性、容量微小性使它成為現在流行的一種新型授課模式。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教師的授課更加有層次性。初中地理課程的講授效率是我們一直努力希望提高的,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微課教學模式試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微課教學 學案導學 初中地理
信息技術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愈豐富多彩。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不夠,因此我們應該著重進行培養,可以嘗試模擬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微課正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整體課程時間短、極容易突出顯現課程的重點以及難點,便于學生直擊重點,提高知識的掌握效率。本文將簡單介紹微課的特性以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希望能夠對初中地理教學有所幫助。
一、微課的介紹
微課即將課程內容根據講解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的不同層次分為幾個十分鐘左右的單元課程。這種方式將學習內容碎片化。微課教學呈現出教學內容量少、課程時間短、多樣化情境教學、針對性強等特點,課程體系不復雜,而是針對于整體課程進行逐個擊破,利于學生的掌握。微課程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是各種學科各種小知識點的課程統稱,教師做成某知識點PPT后錄制視頻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
二、微課應用的意義以及微課形式的作用
第一,提高授課過程的豐富性。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既是對以往授課模式的完善也是一種挑戰。微課通常會采用情景模擬等方式,比如進行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介紹時,會讓學生進行不同地區同一時刻的穿衣搭配情況進行模仿,再輔之以課程內容講解,這樣會加深學生的記憶水平。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初中地理課程枯燥乏味,然而,微課由于其教學手法的豐富多彩而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性。微課將課程進行碎片化分割,有利于學生分塊掌握重難點,并進行逐個擊破,大多數微課都會制成視頻,方便了學生利用短時間進行復習以及知識的預習,有助于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老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了地理課程要著眼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微課教學與學案導學的結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三、對“以微課教學與學案導學為載體的初中地理課堂一般流程”的闡釋
此流程按時間分配把學生活動分為了四個環節:激趣導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鞏固升華。教師在這四個環節中進行巡視點撥、評價補充并對知識延伸。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開展學與教。
第一,激趣導入。“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創設生動趣味的情境導入,讓學生真正地投入情感,課堂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情景導入可采用觀看視頻,欣賞圖片,熱點討論,品析文章等多種方式。
第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點撥。地理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通過自主學習的環節,讓學生先觀看微課視頻,理清本節課的知識線索,進而自學教材,完成學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便在合作學習中,自主學習也應是前提。在此環節中,教師的作用是巡視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個別的點撥指導。
第三,學生合作交流,教師評價補充。本環節是一節課的重心,用時也最長。學生活動包括了組內交流、成果展示、組間交流三個部分。
組內交流:小組成員先在小組內展示自己自主學習的成果,繼而在組長的帶領下交流完善,形成本小組的觀點。
成果展示:可以通過小組代表表述的方式來完成,也可以通過在小黑板上填空白圖、填表的形式完成,選取的方式可根據課堂學習內容實時調控。
組間互評:針對展示的成果,小組之間進行互評。評價是合作學習的“動力系統”,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保障。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成功與不足,在評價、反思中學會學習。教師在本環節中,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對不完善的地方及時補充、糾正;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予以評價。
第四,鞏固升華。本環節學生活動通過“總結歸納”與“自我檢測”兩個部分達成。
總結歸納:學生要對本課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重難點的突破情況,學習過程中一些方法技巧進行總結和評價。自我檢測:這是一個查漏補缺的環節,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組間相互提問的方式或課堂檢測的方式等。目的在于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在這個環節要針對學生的總結內容及自評、互評情況及時做出反饋評價。同時,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及學生的興趣,進行知識的適當延伸,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以微課教學與學案導學為載體的初中地理課堂一般流程”的實施策略
第一,合理分組。有效實施學案導學的前提是科學建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要保持適當的規模,研究表明4-6人為宜。全班同學按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進行分組。選取有責任心、組織管理能力強的同學擔任組長。
第二,學案編寫。地理學案的設計和編制要緊扣新課標。以學生為本,符合學生的實際;簡明扼要,重點難點分明,針對性、實用性強;同時還要重點突出“地圖”的價值,體現學科特性,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教師點撥。教師的點撥要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地理學科基本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評價方法和手段,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態度、活動參與度和語言發展狀態做出判斷,目的在于對學生的學習嘗試做出肯定和鼓勵,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采取的方式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交叉評價。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P3,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玉龍,陳奕如.我國中小學微課開發與應用現狀的內容分析研究——以中國微課網的微課資源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