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烙畫,又稱火筆畫、燙畫,古稱“火針刺繡”,淡彩蠟染烙畫是中原古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傳承和發展淡彩蠟染烙畫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淡彩蠟染烙畫;手工藝;傳承
剝開歷史殘卷,淡彩蠟染烙畫如時空張開雙眸映入眼簾。這是一種將形象物質提煉,并以藝術形式呈現,最終反應在木質或者其它材料上的立體變現形式。該技藝集物體造型、色彩學、雕刻藝術為一體,巧妙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互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淡彩蠟染烙畫的起源
烙畫,又稱火筆畫、燙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即用發熱的工具在一定材料上烙出豐富的圖案。傳統烙畫工藝與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有著深厚淵源,其豐富的藝術語言、特殊的材質肌理、獨特的色彩關系都能夠充分展示其裝飾美感,烙畫藝術“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古稱“火針刺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烙畫最早的史書記載,見諸于晚清末年李放編著的《中國藝術家征略》一書,內容是“征引各家論說,以記歷代手工藝人為主。”書中記載:“張崇,唐代名畫工。擅長烙畫,人稱巧人張崇”。因古人烙畫用炭條,故也稱“炭畫”。據載張崇腰帶鉸具,每一胯如錢,灰畫燒之,見火即隱起,作魚、龍、鳥、獸之形,莫不悉備。這里的“鉸具”大概就是烙畫的工具。
清《中國藝術家征略》卷五《武瘋子傳》記有武瘋子烙畫故事。“武瘋子云南之武定人……特有巧思,能于竹箸上燒方寸木炭。畫山水、人物、臺閣、鳥獸、林木。曲盡其妙,常畫凌煙閣功臣。瀛洲十八學士,須眉意態,衣褶劍履,細若絲粟,而一一生動。”
清嘉慶丁卯鋟版印行道光辛巳年重印《雙藤書屋》有序“羅云山人火畫歌”:“趙城籍班祿,別號羅云山人,工火畫,深淺陰陽,毫厘可辯,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具有生氣。今老矣而技益工,已巳秋為平定李丈(培榮)作枯木竹石一幀,蕭然意遠,為作此歌。”
《中國藝術家征略》還記載:古今諸美術家“張王賢火筆竹器,皆名聞朝野,信今傳后無疑也。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期間,開設古陶炻制作和版畫制作的黃氏兄弟把淡彩陶版畫與木板烙畫及蠟染相結合,創造了“淡彩蠟染烙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家庭技藝。
二、淡彩蠟染烙畫的特征
烙畫的獨特性就是“火”性。烙畫如果沒有火的特性,沒有“火”的雋永意趣,本身也就失去了作為媒介的價值。烙畫離不開火,但并不意味著以火作媒介而在材料上作畫就是烙畫,烙畫首先以一幅畫、一畫作品(內涵)展現在我們面前,然后才牽涉到火(媒介)的運用,首先注重的是作品的內涵,其次是作品的外觀形式,以使觀念進入畫意所要表達的意境為重,而以純粹材質雕飾、工藝的變幻為輔。烙畫要適應當今急劇變革的審美需求和豐富多變的精神世界,應在藝術觀念與藝術語言上進一步加以解體與重構,不斷拓展自己的空間藝術,形成新的藝術語言與藝術觀。要實現精神性繪畫藝術的使命,必須要在審美方面與時代同步,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藝術創作的靈感。
三、淡彩蠟染烙畫傳承價值
鄭州歷史悠久,早在3600年前,這里就是夏商王朝的都邑,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從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始繼而商、鄰、管、鄭、韓等都在此設都城,是中華文化的搖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有著大量的重點文物遺址;而淡彩蠟染烙畫是中原古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淡彩蠟染烙畫的分布:河南鄭州、南陽、廣東、浙江、江蘇、安徽、云南、河北等。
淡彩蠟染烙畫技藝從創立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許多承載中華藝術精髓的珍貴作品被當作封建文化殘余被燒掉或者損毀,現今只有少數人了解,留下來的作品少之又少,傳承更是受到了瀕臨失傳的窘境。
淡彩蠟染烙畫傳承方式為一脈相承的后裔相傳至今,制作工藝復雜、門類細致,該技藝集物體造型、色彩學、雕刻藝術為一體,巧妙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互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四、淡彩蠟染烙畫傳播價值
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黃建鵬先生的淡彩蠟染烙畫獲得了金獎。百花獎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獎,評選標準嚴格,烙畫作為一個小的畫種,在歷屆參賽評選中能得到優秀獎已屬不易。黃建鵬先生的淡彩蠟染烙畫摘得金獎,是烙畫界的一個突破,也是對他在烙畫藝術界成就的肯定。“百花獎”評委認為他的烙畫技術精湛,打破了以往烙畫的格局和模式,推動了烙畫的發展。
淡彩蠟染烙畫是一項立體感極強的烙畫藝術,其難度遠超一般烙畫,淡彩蠟染技藝在烙畫技藝中要求最高,也是各類烙畫技法中最難的,它要求創作者要有三度空間的思維,又要求有雕塑的空間力度及豐富的色彩技藝,淡彩蠟染烙畫是時間與精湛技藝的產物,凝結著傳承人的智慧結晶。眾所周知,我們所熟知的平面烙畫,線描烙畫等,也是十分難得的技藝,但不同于淡彩蠟染烙畫,很多人將它誤為傳統烙畫,概念不清晣,不統一,是對淡彩蠟染烙畫藝術的概念混淆。傳承者通過對烙畫源流的剖析和創新,終于攻克淡彩蠟染烙畫技術難關,推動了淡彩蠟染烙畫技藝邁上了新的臺階,最終享譽國內外。
五、淡彩蠟染烙畫傳承的意義
淡彩蠟染烙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淡彩蠟染烙畫古樸典勝,貼近人們的生活。體現了勞動人民勤勞、質樸、純潔的品質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我們既要傳承文化和技藝,又要傳承工匠精神,要創新題材、思路和模式。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也見證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在傳承中尋求創新,才能找到傳統工藝持續發展和振興之路。我們可以借鑒、融合一些元素。豐富淡彩蠟染烙畫的語言,強化淡彩蠟染烙畫的特征,突出淡彩蠟染烙畫的個性,讓淡彩蠟染烙畫作品富有精神內涵和時代氣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凝聚幾代人的智慧,歷經上百年沉淀;我們期待淡彩蠟染烙畫技藝能夠持續與時俱進,發揚光大,讓民族瑰寶永遠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艾秀琪,中國烙畫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