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琴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依靠教師的授課與指導,還需要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為此,數學教師有必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自學,以此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學生自學為話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方法;自學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一旦掌握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方法,便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以此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鑒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方法的引導”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在符號化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不斷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構造知識,經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和能力。針對數學學習的特點,機械學習、死記硬背、反復而無意義的操練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數學學習,只有學生主動實現自己的內化和吸收,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的連接與突破口。因此,自學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發展學生各種技能的前提條件,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掌握自學能力,才能在未來具備搏擊科技洪流的本領,真正適應社會競爭,只有掌握自學能力,才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應對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滿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實施策略
(一)提供自學機會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需要在自學實踐中實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機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去探索和學習知識,小組合作學習是開展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形式,小學階段的很多數學內容都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來完成。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先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然后得出相同邊長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由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來驗證猜想,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培養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提高自學能力的前提,更是敲開知識大門的基礎。但是,自學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課上和課下時間督促和指導。首先,在上課時間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去接觸新知識、理解新問題。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學生去實踐,通過自己的摸索來掌握知識。其次在課余時間,要通過預習和練習進行自主學習,在預習時,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通過查找相關知識點來解決問題,通過課前自學、課后自學一步步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最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將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善于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和自學能力。
(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一旦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學生自然會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反之,學生必然會數學學習感覺到厭煩,嚴重的情況下,學生會對數學學習反感,從而不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1]。為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重視起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升,具體為將數學的有趣性與實用性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展示給小學生,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妙,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展示數學知識時,有必要注重具體化與形象化,以此降低學生數學學習難度。這樣一來,必然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提升。教師一旦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接下來,便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真正的自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加強自學放大引導與示范,促使學生能夠自學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掌握自學方法。為此,教師則需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自學情況,便于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自學,教師可以通過發布任務,以此增強學生自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及時解決學生自學遇到的難題。這樣自學效果必然能夠顯現出來。
(四)以課堂為陣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則需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各類實踐教學活動以及自學活動為載體。例如教師在教學小學六年級數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數學教學大綱以及備課方案的具體要求,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以此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具體為將課堂40分鐘分割為“30+10”的模式,在前面的30分鐘內,教師則按照自己的方式,或者是按照備課的具體要求進行授課,之后的10分鐘,則可以完全讓學生自主發揮,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最終獲取自學成果。這些結果,可以是一道問題的答案,也可以是一項學習活動的總結,更可以是數學游戲的結局。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掌握,則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以課堂為主體的自學習活動。為此,教師有必要以課堂為陣地,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聯系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精神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這一句話。“生活是最好的學習,實踐是最重要的知識,社會是最大的課堂,教學做三者統一,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由此可見,要想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則需要注重結合生活與時間。由上述分析可知,學生自學活動以及自學能力的培養的主要陣地便是課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課堂并不是唯一的陣地。為此,教師則需要在課外注重學生自學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生活化自學方法。所謂的生活化自學,主要是指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或者是自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不僅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為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則有必要結合小學數學課堂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參與到自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袁婷.自主學習自由翱翔——淺析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方法[J].學周刊,2013,(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