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懷
摘 要: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和重點具體詳寫。教學時,教師不必一下子向學生講敘太多的寫作方法。應該因文而異,結合具體課文的寫作特點適當的講解,或結合學生寫作文不具體的事例來分析,而且在教學中要注意“讀寫結合”,加強片段練習和綜合訓練。
關鍵詞:作文教學 讀寫訓練 觀察能力
小學作文教學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教學中一大教研課題。我在多年各個年級作文教學中和近幾年來指導教師作文教學中,從成功和失敗中,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經歷中,重視了作文教學的整體性、階段性、系統性、綜合性和艱巨性,體驗出一些不成熟的作法,具體地說就是要抓好以下幾點:
一、抓階段訓練的“基點”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表現,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因此,必須從一二年級就開始抓,一二年級抓說寫起步;三四年級抓段篇入門;五六年級抓綜合達標,分成三個階段自始至終連續不斷地抓。具體做法是:從一二年級的說話課寫話課中,培養學生說話和寫話能力,把說話和寫話訓練貫穿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全過程中,并且在班會、中隊會、各種課外活動中,也緊密地聯系起來,不放過任何機會,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采用各種形式,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說呀唱呀跳呀,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使學生有話就說,有想就寫,教師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把話說清楚,說準確。
在抓一二年級說話訓練這個基點時,我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訓練活動,主要有:看圖說話、觀察生活說話、聽故事復述說話、制作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小物件說話、回憶說話等等。說話與寫話不能截然分開,要密切結合起來,光說不寫達不到寫的目的,光寫不說,沒有說打基礎也寫不好。所以我從一二年級讓學生說后寫一句話開始,,發展到寫幾句話,再寫一小段話、一大段話,到中年級則指導好學生寫一段話,發展到寫一篇小文章,到高年級階段說后必須寫好一篇文章,寫出比較通順的短文。這樣,在各個階段訓練中,打好每個階段訓練,在小學畢業時,每個畢業生作文都收到滿意效果。
九年義務教材第二冊開始安排說話、寫話訓練,學生的作文起步剛開始,觀察前要教給看圖的程序,看圖的方法,單幅圖有不同的觀察方法,要適當的給予提示、點撥,使學生入情入境,感受此刻景物構成的氛圍,產生的情感,及相關聯的心理活動,語言內容,并想象事物的前因后果。到中年級習作訓練時,把閱讀同習作緊密結合,習作時運用閱讀中學到的方法技能去觀察圖意,觀察周圍事物,仿效閱讀中的范例,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這樣,學生置于情境之中,所用的語言所抒發的情感,所寫事物才合情合理,習作才能言詞達意,生動活潑。再如,第六冊課本中的《雨中》,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了解作者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文中寫的蘋果撒了一地后,小作者選擇了“一群孩子”、“卡車開過來”、“老爺爺”等來幫小女孩拾蘋果,把人們助人為樂的形象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觀察,引導學生把學到的觀察方法技能遷移于習作之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抓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點”
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從語言文字看,“讀”是理解,“寫”是表達;從思想內容看,“讀”是吸收,“寫”是傾吐。閱讀是從語言文字到內容、思想到認識,寫作是從認識到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讀寫之間最重要的結合點在于思想認識,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有所為而作”。
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訓練過程中,要抓好讓學生體會每篇文章作者的用心所在,要深刻理會每篇文章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從閱讀和生活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學習運用表達自己的思想方法,使閱讀與每次作文配合默契,使“讀”與“寫”融為一體,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讀”與“寫”的結合,最能立竿見影的莫過于讓學生模仿和借鑒某篇文章的開頭結尾或某個片斷。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針對性的精讀,明白作者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使學生在學習中與作者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使作者的語言、認識、寫作方法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
三、抓指導觀察的“著眼點”
大量練筆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寫作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小學生校內外的生活是絢麗多彩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方法,在周圍的事物中挑選有意義的人、事、景、物,為自己寫作積累材料,教育學生觀察不要走馬觀花,要選好角度,有次序有重點地去發現和表達與中心有關的人和事的特征。
觀察人物,要從人物的長相、衣著、外貌、語言、動作著眼,抓住能反映人物高尚品質、能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形象去觀察,為寫文章積累材料;觀察事物,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發生發展變化和結果去觀察,去了解;觀察環境,要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從不同的角度選擇觀察點,能展現景物的不同形態,富于變化,引人注意去觀察,學生從老師的指導中,提高了觀察能力,從每次作文前的觀察中獲得了不少材料,這樣學生在寫作中有許多材料在頭腦里,寫起來得心應手,每次作文的質量都很好。這是從指導學生觀察的著眼點取得的結果。
如:我帶領學生去花園觀賞菊花,學生第一次看后寫出的內容大多,都是不具體不生動,我要求小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再去寫出的內容大多都能通過眼看、耳聽、鼻嗅、心想等感官來觀察體驗。看:菊花的形狀、顏色、數量、品種;聽老師對菊花的評論、學生對菊花的紛說;嗅:嗅菊花的氣味;想:想菊花的用途、品格、名字的由來,由菊花的品格聯想到具有這樣品格的人。這樣,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課后練習“賞荷花”中寫道:“剛下過雨,我到池塘邊上看荷花。荷花的花瓣紅里透白,美麗極了,我不由得蹲下身子,用鼻子嗅了嗅,啊,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多令人陶醉。荷花旁邊陪襯著碧綠的荷花,薄厚不勻,有的輕浮在水面,有的高高挺出水面,還有的擠在一起好像攀談,葉片上還有幾顆晶瑩透亮的水珠在流動。我想:荷花如果沒有荷葉的陪襯,就不會那么美;我覺得自己像荷花一樣不能離開老師和爸爸媽媽的教育。可見,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各種觀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生動具體。
總之,在指導學生作文教學中,我認為按學生年齡、年級的不同階段,抓好訓練基點,在閱讀教學中抓好結合點,再在學生的觀察中指導好著眼點,基本上就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