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的語言類學科,對學生個人發展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理解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前素質教育大力推廣以及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高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并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以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開展現狀為基礎,結合具體教學范例以及相關教學經驗積累,簡要分析了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旨在推動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發展步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策略措施
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其具體教學模式、相關教學手段與學生自身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習慣養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及相關理念的局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參與積極性,進而提升強化小學生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深入理解把握教材文本內容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把教學重心放在知識理論的傳達上,強調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記憶。這樣做的弊端是,如果教師對文本教材內容利用不充分,就會導致具體的課文內容失去其作為教材內容的應有教學意義。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教材文本的充分理解把握。入選教材的文章俱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具有相當的文學意義及現實意義。在課前,教師要充分研讀文本教材,切實把握具體教學大綱要求及文本價值取向,準確揣摩領會教材編著者的意圖目的,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為嫻熟自如地運用,更為高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具體相關知識內容的內化提供有利條件。
二、強化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學習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成功的開端,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相關學習習慣的培養。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進行了解,我們不難發現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在課文朗讀方面,教師習慣把單純的、周期式的重復朗讀作為重點,這樣占據大量課堂時間卻難以達到培養強化學生語感及相關運用能力的教學目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對教材內容不熟悉,學生并沒有對課文文本整體形成大體印象,只是重復地閱讀而不精心研究課文,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想要避免這種問題再次出現,教師應當重點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在課前預習階段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大體了解掌握,進而更好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善于優化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技術如同風潮浪涌般涌向教育領域。借助多媒體進行課程教學是當前教師開展教學的常用手段,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可以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誤區,忽視了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教學工具的本質,單純追求多媒體課件的視覺效果,突出強調形式的同時淡化了其教學實質。學生經歷一堂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卻并沒有實質收獲以及相關感悟,可謂是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學生實際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掌握情況,選擇合適恰當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過往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以及自主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應當具備靈活巧妙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將過往傳統教學模式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有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促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為有效。
四、變更提問方式,促進學生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時刻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合理科學地設計提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知識探究欲望。教師應當對具體課堂提問方式進行相關改革創新,針對同一事物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提問設置,在拓寬學生思維的同時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并為學生進行自我創造提供條件。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看待具體問題,不受唯一答案的制約束縛,培養強化學生的拓展思維以及邏輯思考能力。
總而言之,提升強化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對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歸納教學經驗以及策略,不斷進行探索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切實體會到語文的獨特魅力,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亞麗.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優化[J].考試與評價,2017(7).
[2]張曉暢.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知識文庫,2016(1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