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秀玲
[摘要]針對當前部分學生人文素養比較匱乏的狀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中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養包括的內容比較寬泛,本文僅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感悟生命的真諦,培養自強不息的信念;讓學生學會品味科學的魅力,培養勇于創新的精神;讓學生學會感受真摯的情感,培養心中有愛的情懷。
[關鍵詞]人文素養;生命教育;創新意識
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在編排上從古到今、從自然到科學、從童話到寓言、從白話文到文言文……每一章節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面對當前學生人文素養比較匱乏的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讓學生學會感悟生命的真諦,培養自強不息的信念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厥淄?,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一段話?!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學生,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然而,在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一些青少年學生因家長的一句訓斥,教師的一句批評或是其它某種原因就很輕率了結自己生命的案例屢見報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為什么小鷹的翅膀這么脆弱,小小的風雨就會使其折斷?”因此,通過語文教學,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幫助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十分有必要。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主人公在恐懼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動彈時,他沒有放棄生命,最終以堅強的毅力戰勝恐懼爬下了懸崖,引導學生 “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一段話的含義。再如《蟬》一文,小小的蟬“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是要好好的活著”,以此教育學生珍愛生命?!渡?,生命》一文中的小蜜蜂被踩到土里幾次都掙扎著爬出來,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向光明飛去。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這些內容,及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小小的昆蟲都能做到在逆境中以頑強的毅力生存著,為什么我們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承受不了這點滴的打擊?同時,結合當前社會出現的一些人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現象,教育學生要經得起磨難,就像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說的一句話:“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辈灰婏L雨哪有彩虹,無論遇到任何堅難險阻,或是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挫折,都要有自強不息的信念才能有遠大的理想。理想是建立在生命基礎之上,沒有生命何談理想?不經磨練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就象鷹的翅膀一樣,只有在風雨中不斷錘煉,才能展翅翱翔,從而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做到珍愛生命,自強不息。
二、讓學生學會品味科學的魅力,培養勇于創新的精神
當前,初中階段主要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科學道理,教育學生尊重科學,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而語文學科往往被忽視。其實,語文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品味科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是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的閃光點。例如: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就向學生彰顯了科學的魅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品味。《化石吟》一文讓學生了解古生物進化的神奇;《看云識天氣》《綠色的蟈蟈》讓學會掌握自然規律,同時教育學生平時要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課后讓學生寫一篇自己觀察到的自然或事物的變化規律的短文;通過《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教育學生:人類從起源開始就從未停止過探索,從食物的生食到熟吃,從身披樹葉到穿布衣,從航海到潛水,從航空到航天……這是人類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不斷進行創新的偉大成就。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的航天史,從“東方紅一號”到“實驗一號”,從“風云一號”到“織女一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再到“嫦娥一號”,讓學生明白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取得的舉世矚目并讓國人為之自豪的成就,皆源于國人的不懈探索與創新。課后可建議學生觀看美國的科幻大片,如《國際穿越》《木星上行》《變形金鋼》等,讓學生課后寫一篇《向太空進發》的科幻短文。這樣,通過品味語文教學中科學魅力的同時,讓學生明白科學是永遠無止境的,只有不斷進行科學發明與創造,人類才能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三、讓學生學會感受真摯的情感,培養心中有愛的情懷
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是每位教師的神圣使命。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許多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素材,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提煉,用真摯的情感去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感受親情,學會感恩。現在的初中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嬌寵,部分學生承受不了點滴的批評或挫折,稍有不順心不如意,輕則甩臉色,重則離家出走,再重則輕生,不懂親情,不知感恩。教師要從教科書上收集一些素材,教導學生要像彈簧一樣承受得了壓力,在課文中感受親情的溫曖,學會關愛他人,懂得感恩。如《我的母親》一課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在作者“犯的小事,教訓我。犯的事大,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作者在年少時代受到母親這么嚴厲的訓誡,為什么多年以后“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讓學生談一談當你犯了錯誤時,如果母親也這樣懲罰你,你會怎么想?并通過“兒行千里母擔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等詩句教育學生懂得母愛。通過《散步》讓學生知道感恩;通過《風箏》感受兄弟情;在《羚羊木雕》中體會同學情;在《再塑生命》中明白師生情等。通過這些課文引導學生在生活當中要細細品味,體會我們是生活在時時有關愛、處處有親情的社會里,要學會感受親情,知道感恩。
感知自然,提升審美情趣。自然向我們展現無窮的魅力,讓學生走進中學語文課去感知自然的絕美、奇妙、智慧和超凡脫俗,不斷提升中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教育學生愛護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幫助學生樹立保護大自然,維護自然和諧人人有責的觀念。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以及《夏感》《秋天》等文章,從不同的視角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春、夏、秋、冬的景致。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體會文章富有節奏、旋律的意境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雪》《日》《月》《浪之歌》《雨之歌》等課文中感受大自然是由萬物和諧共處組成的美妙世界,并借助這些自然景物進行無限聯想和想象,或借景抒情或狀物言志,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時,通過《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課文,讓學生明白人的智慧在大自然的面前相形見絀,不要讓大自然對人類進行懲罰時,才知道去保護大自然、愛護大自然。尊重自然法則,保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滲透國情,增強愛國情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責任。初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比較多,通過這些素材向學生滲透國情,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操。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安排的一組詩歌,蘊涵著詩人深沉而熾熱的愛國與思鄉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詩歌向學生滲透國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講《我用殘損的手掌》一文時,向學生滲透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中國國土的歷史,或向學生講一講南京大屠殺等,讓學生明白“沒有國就沒有家,我們不能在別人的鐵蹄下殘喘,愛自己的祖國,保衛自己的國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的道理,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人文素養包括的內容比較寬泛,當然不只是前面所提到的這些,還包括文化品位、知識視野、思想觀念等。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善于歸納和總結課文中人文素養方面的閃光點,學會利用這些閃光點不斷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人文素養的培養,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明辨是非,為把學生培養成為自強不息、勇于創新、胸懷天下的一代新人,為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崔新建.人文素質及其培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2]白秀麗,姜國,魏舶.中華人文精神與研究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