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巖
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們國家的小學教育也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教育行業的分類包括了很多的方面,尤其是對于一些基礎性學科,人們的關注度更是空前的提高,教育行業的每一次改革和優化,都備受關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除了對教育行業增加關注度之外,還應該多著眼于教育模式或者是教育體制的創新,只有使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最終使得教育行業得到最大化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學習能力
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習慣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只是一味的給學生講,并沒有師生互動,課堂也顯得很乏味,學生缺少學習興趣和激情。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只是學會了公式和結論,便機械的去學習解題,學生仿佛成了知識的容器。但是,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師的教學工作也面臨著一次嚴峻的考驗。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便成了首要問題。
一、我國小學數學的教育發展現狀
數學這個專業以其獨有的特點,關系到了我們生活以及學習之中的方方面面,曾有哲學家說過學習數學知識可以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因此這對于我們的生活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小學生正處于需要培養他們各方面能力的時期,因此我們要在這個時候加強對他們的數學能力的培養,會得到更好的效果,假如能夠使得數學熟練的應用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并解決一些問題,就真正的實現了數學這個專業的作用。我國在前些年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之后,教育行業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存在了不少的問題,例如其中缺少了一些創新理念的貫徹以及教學模式很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形式。
二、提升小學數學學生學習能力的探究
(1)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
我國小學的教學面對的是小學生,我們要充分的考慮到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征,以便合理的安排教學計劃和教學的進度。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對于教學的氛圍的把握,我國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進行課程的講解,學生只是在下面進行被動的接收,因而我們要改變這樣的情況,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的氣氛,尤其是突出創新和平等的特色。我們在新形式的課堂之上,使得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作為一個主導的角色來進行一些知識點的指導,才能不斷的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性的創新探究,最終取得創新的成果。
其次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教學的知識引入形式,我們只有將知識以一種學生比較熟悉而且貼近平時的生活學習的情況來進行導入,才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進行一些創新性的探究。我們可以給學生創造一些比較熟悉的情景,將學生引導進入到新知識的情境之中,增加動手實踐的環節,同時還可以運用一些先進的科學設備以及多媒體進行情景的創設,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不斷的開拓他們的思維路線,這樣就能夠使得學習的效果達到最佳。根據新課標的一些要求,我們可以使得學生進行一些小組的研究以及組隊的探究學習,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促進學生的實驗探究關系,鍛煉學生的思維。
(2)提升學習能力的探究
在數學學習中,應該講究手腦并用。數學主要注重邏輯思維,光用眼睛看題目是看不出來的,尤其是在幾何題中,更要求學生提高動手能力。拿一些比較難的圖形題目來說,許多思考題都很抽象,有些同學的空間思維能力強,自己在大腦里就能想象出模型;但是大部分同學的空間感就沒那么強,這時教師就應該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畫圖或做模型來幫助這些同學解題。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在數學學習中,每位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有些學生本來就喜歡數學、思維活躍,解題時自然就輕松,教師在教這些學生時,應該鼓勵他們多探索新的解題方法;有些同學接受新知識較慢,解題時就會稍顯吃力,面對這些學生,教師要多鼓勵他們發散思維,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解題。與此同時,應該實施分層教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要求,采用多種學習形式促進學生學習,例如鼓勵學生多動手做小制作,做課題研究和報告等。
我們在進行課堂的改革過程之中,還要注意對學生個體的重視,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對于學生來講,教師必須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因為一些他們存在的問題而對她們加以苛責,要以寬容的心胸來包容學生的錯誤,從而創造新型的師生以及課堂關系。創新性思維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學校能夠提供的一些教具,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增強,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小結
綜上,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每個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提升自己的認識和學習水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學生可以普遍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將因材施教的原則切實的落實到學習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胥寶鳳.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6):21-22.
[2]熊玲.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體會[J].新課程(中),2011(07):23-24.
[3]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1(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