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瑤麗
摘 要:通過大量閱讀積累語言,在口頭、書面表達過程中運用語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任務。小學作為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基的關鍵階段,加強閱讀、寫作訓練,逐步提升小學生語文水平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不少教師將閱讀、寫作教學人為割裂開來,忽略了閱讀、寫作之間的密切聯系。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立足于文本,關注文本語言表達,在引導小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將寫作教學滲入其中,架設起讀寫結合的橋梁,有效提升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在提倡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將語文素養培養放在核心地位。雖然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將識字教學作為重點,但教師也不能忽略對學生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進入中高年級段,教師更要注重閱讀、寫作教學。為了從根本上轉變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流于形式,學生閱讀、寫作水平難以有效提升的不良現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走讀寫結合的道路,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立足于文本、關注文本的語言表達,架設起小學生和閱讀文本之間的溝通橋梁,讓他們在主動讀、美讀、品讀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嘗試著讀寫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讓從閱讀當中汲取知識、經驗成為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閱讀、寫作水平,進而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轉變傳統的只重基礎知識傳授的片面做法,特別是在中、高年級段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將最能體現學生語文素養的閱讀、寫作教學放在首位。但在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存在許多制約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的不良現狀。小學生普遍存在缺乏閱讀興趣、缺乏閱讀能力以及每天用于閱讀的時間嚴重不足的不良現狀,新課標明確規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但僅就教材當中的課文閱讀而言,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極為低下,沒有在課內閱讀中培養起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自身閱讀能力,就更做不到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汲取更多營養、拓寬知識視野了。
在小學中高年級寫作教學中,也同樣存在學生缺乏寫作興趣,將寫作當成是為了應付老師而被動完成任務的不良現狀。一方面,小學生在平時閱讀過程中積累的詞匯、寫作素材較少,他們自身的生活經驗也不多,因而在寫作時常常感覺無從下筆;另一方面,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普遍存在缺乏真情實感的不良現狀,再者,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拿出來專門的課來進行寫作教學,在短短的一堂課上,教師布置寫作任務,引導小學生構思、寫作一氣呵成,時間短、任務重,小學生往往為了盡快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敷衍了事,他們缺乏精心構思的時間,也缺乏精心構思、用心寫作的良好習慣。流于形式的寫作教學當然無法達到提高小學生書面表達能力、提升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既定目的。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讀寫結合思想的意義探究
關于閱讀和寫作教學,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句極為經典的話:“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應該將兩者緊密結合。教師應該引導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更多基本功,進而將這些知識、經驗成功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只有在閱讀當中積累大量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厚積薄發,在寫作過程中言之有物,相對而言,也只有在對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滲透讀寫結合思想,通過讀寫結合提升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這是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符合“讀—寫”這一從學習到實踐的學習遷移規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也更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閱讀教材當中文本的過程中,小學生可以以此為范文,從中學習文章的寫法,然后根據文本提供的材料、提供的模式進行仿寫,這一過程既是對文本進行再次認識的過程,也是對文本的升華、創新過程。根據小學生模仿性強這一天性,引導小學生在閱讀文本基礎上進行仿寫,對提高小學生閱讀、寫作水平都大有裨益。另外,從閱讀開始積累經驗,跟隨文章作者學習如何選材、采用什么樣的寫作手法表現文章主旨、跟隨文章作者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可以有效改變小學生不知從何下筆的不良現狀,他們在模仿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遷移、在模仿過程中消除了不知從何下筆的心理障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地位、功能也決定了必須在閱讀教學中貫徹讀寫結合思想。閱讀教學就是為寫作而服務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能力、獲得的文字表達能力具體體現在寫作教學當中,也只有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在廣泛、深入的閱讀當中積累的知識也才更有實用價值。
三、立足于文本,以讀促寫,架設起讀寫結合橋梁的策略
(一)立足文本、以“讀”貫穿教學過程,引導小學生在讀中汲取養分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寫結合當中,讀是起點,也是關鍵。教師要立足于文本,引導小學生在誦讀、細讀、美讀過程中體會言語的審美張力、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張力,引導小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汲取養分,在讀的過程中達到提高閱讀水平、陶冶自身道德情操的目的。只有在大量閱讀過程中接觸更多類型文章,在大量閱讀過程中汲取關于語言特色、文章結構、寫作手法之類的養分,才能以此為基礎,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教師應該以讀為起點,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通過在閱讀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汲取更多養分,才能帶動小學生寫作水平的逐步提升。例如在王崧老師執教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名作《長相思》的過程當中,就將“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小學生通過自由朗讀、齊讀、美讀、配樂朗讀、邊讀邊想象等不同形式的朗讀,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自己的感覺,從而對詞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鄉愁有更為真切的體悟。在朗讀過程中,王崧老師還融入了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以鼓勵性評價激發學生讀的熱情,并通過引導學生注意聽朗讀時的停頓、抑揚頓挫等教會了小學生如何去傾聽、如何去朗讀。在反復朗讀過程中,小學生完成了和文本之間的由淺入深的多次對話,這為他們讀出“詞情”,讀出主旨奠定了基礎。在邊讀邊在背景音樂中展開想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根據想象寫話,想象作者家鄉的美景,想象家鄉生活的其樂融融。在根據文字展開想象、寫話過程中,小學生不僅有效提升了閱讀能力,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立足文本,從品味語言做起,提高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文字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但是有限的文字可以表達出無窮的意思,這正是漢字的精妙之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小學生立足于文本,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之外,還要引導小學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內容、理解文字背后強大的表現張力。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從品味語言做起:品味富有表現力的個別詞語、從不同角度對句子自身進行賞析、從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方面進行賞析,品味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小學生只有學會品味語言,體會到如何才能使語言更富有表現力,才能使語言更好地為表達中心服務,才能提高自己學以致用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教學中,在引導小學生閱讀課文過程中,我首先讓他們通過自由讀文了解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讀準字音、理解詞語。在此基礎上,我引導他們飽含深情地去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抓住第一自然段當中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句話,進而抓住其中的關鍵詞“愛”,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楊梅的喜愛之情。然后我讓學生以充滿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出了對楊梅的愛,對于其中描寫楊梅果鮮艷的色彩、細膩的口感、帶給人的味覺享受等句子,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重點品味,感受作者從色彩、形狀、觸覺、味覺等多種角度寫物的寫法。在朗讀過程中,在對重點語句進行品味過程中,他們不僅體會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還從文字背后讀出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進而我引導他們明確這種從小處(楊梅)選材,表達作者思鄉之情的寫法叫做以小見大。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文字強大的表現張力、深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在閱讀過程中學到了從不同角度寫物的方法,學到了運用多種修辭增強語言表現力的方法,學到了抓住景物特點、展開豐富形象寫景,并善于借景抒情的寫法,在朗讀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再如在學習《一路花香》這則寓言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指導小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品味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讀破水罐的“過去兩年中……應有的回報”這段話,從中體味破水罐的慚愧、歉意,想象破水罐在說話時的動作、神態以及自責的心情,他們從中悟出了破水罐善良的心地,這和好水罐驕傲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人物語言描寫進行賞析的過程中,他們運用語言、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豐富人物形象,進而表現人物品格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立足文本進行闡發,架設起讀寫結合的橋梁
在文章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于文本,關注文本的語言表達,讓小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當中感悟文章的語言美、感悟文章的結構美、感悟不同文章在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在閱讀過程中,小學生積累了大量的閱讀理解經驗,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技巧,這對幫助他們更為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在寫作過程中少走彎路有著重要作用。在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師應該幫助小學生完成知識遷移,啟發指導小學生借來課文當中的“妙筆”,讓自己的作文更富有感染力。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在不同課文中借鑒構成段落的不同方式,借鑒不同記敘順序,借鑒文章選材、寫景、人物描寫等方面的特點,借鑒行文過程中開頭、過渡、結尾的技巧,并運用在自己的作文當中。教師還可以以讀引思,引發小學生的想象,對課文進行改寫、仿寫、續寫,在對課文進行創編的過程中,小學生不僅對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解讀,還在讀寫結合的訓練過程中學以致用,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例如在《一路花香》寓言教學中,針對這則寓言的開放式結尾,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進行想象,讓小學生在對文本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合理想象在挑水工的一番勸說后,破水罐的心情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如果挑水工并沒有勸說破水罐,破水罐的價值會不會被發現并且被充分利用起來呢?在通過想象對寓言進行續寫的過程中,他們對這篇文章的寓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說話能力也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將讀寫訓練放在首位。讀寫結合是對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促進小學生(特別是中高年級)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做起,在引導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對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以讀促寫,幫助小學生架設起讀寫結合的橋梁,提升小學生閱讀、寫作水平,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皇甫二萍.以讀悟寫: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教學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226-227.
[2]杜愛麗.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結合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34):44.
[3]吳崇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黑河教育,2018(4):50-51.
[4]趙緒林.小學語文高段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9):34.
[5]王曉影.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