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灌輸”教學所導致的“知行脫節”問題的不足與危害,比如學生只會考、不會用,即便是能夠考高分的學生也不懂學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數學只是“課堂上的數學”,而非生活中的數學等等。對此,人們提出了生活化教學法,認為教師應以生活化教學來改變“知行脫節”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將從創設生活情境、引入生活實例、開發生活資源三個角度來分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分析
小學是數學啟蒙教育階段,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便于小學生真正走進數學世界,摸索數學學科的思維特點與學習規律,便于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數學本就是從生活中產生并得以發展的實用學科,尤其是小學數學教材中所收錄的數學知識都是小學生在生活中常用的學科知識,所以教師應在生活與數學學科間搭建一個橋梁,讓小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使其在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探究數學知識,落實新課改所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教學理念。
一、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生活情境是指打破時空界限,以情境來讓小學生思考生活問題,在思考與探究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創設生活情境是實現生活化教學法的最基本措施,因為以情境教學引發學生共鳴為基本特征,有利于讓小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另外,在生活情境下,小學生將會自發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讀數學知識,而這有利于讓小學生成為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與積極創造者,使其學會融會貫通。
就如“整理書包”一課旨在通過讓小學生整理書包而建立分類思想。本課便與小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因為所有小學生都面臨著整理書包的生活任務。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便直接利用小學生的書包來組織了整理活動。小學生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介紹自己的整理思想,比如有的學生按照書本大小排列物品;有的學生按照學科進行物品分類;有的學生則按照課表順序排列物品等等。在本輪整理活動中,小學生可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分類思想與分類結果存在差異,他們可充分闡述本人分類思想的優點,展示自己的分類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可意識到分類標準能夠直接影響分類結果,進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分類思想與分類意識。
二、引入生活實例
生活實例是指真實的生活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實例能夠培養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應用能力,使小學生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展開積極的思維與探究活動。在引入生活實例的過程中,教師應進行實例篩選,從大量的生活現實中選擇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連的實例問題,否則將無法起到以生活實例來誘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效果,也會影響小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知。
我通常會在備課環節全面分析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不斷考慮與分析生活實例的數學探究價值。比如在“動物聚會”一課中,我便結合小學生真實的聚會經歷來引出數學問題。這個生活實例是這樣的:同學甲要過生日,訂了一個很大的生日蛋糕,每個小盒子里面裝有五套盤子、叉子,一共有三個小盒子,請問一共有幾套刀叉?所有小學生都有切蛋糕、分享蛋糕的生活經歷,以這個生活實例來引出數學問題,有利于調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我會鼓勵孩子們主動提出解題思路,比如有的學生用加法計算,有的學生用乘法計算,而這兩種解題思路有利于讓小學生探究與分析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乘法計算的簡便性。
三、開發生活資源
資源是實施課程教學的基本物質載體,豐富的、多樣化的課程資源不僅可有效補充教材內容,還能夠讓小學生始終對數學學習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有效開發生活資源,即以教材為中心,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生活資源。值得注意的是,開發生活資源雖以教材為中心,但卻并不是以教材為唯一開發依據,即教師可以利用生活資源來構建數學校本課程,拓展小學生的學習范圍,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就如在“辨認方向”“認識路線”這兩課教學結束之后,我便以“設計家校地圖”這一拓展性的探究課程實施生活化教學活動,希望小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測量工具、方位辨別工具等生活資源來制訂家校地圖。小學生需在地圖制作中設計圖例、繪制標志性建筑物,詳細標注每個建筑物之間的距離與方位關系,而這種實踐性學習活動不僅可讓小學生鍛煉與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還可使其建立空間觀念,嘗試以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并據此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我國有多位學者都明確提出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要比其他學科的學習難度更高,所以更需要以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來促使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享受學好數學、應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學情,充分考慮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對策與教學原則,通過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來讓數學教學重新散發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管茜.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對策[J].新課程(中),2017(11):188.
[2]李芳.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7(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