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勇
摘 要:就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練習課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提出有關方法措施,以使動手實踐切實走進小學數學練習課,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動手實踐;小學數學;練習課
在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中,教師應將數學理論知識教學與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知數學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幫助學生在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中不斷完善自我。
一、動手實踐走進數學練習課的意義分析
新時期背景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從“讓學生學數學”轉變為“讓學生做數學”。在數學課堂練習課中,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使學生思維得以全面展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通過對相關學具的動手實踐操作,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更加清晰準確,因此教師在日常數學練習課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讓動手實踐走進數學練習課的方法措施
(一)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具有普遍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求知欲強等特點,因此通過動手實踐進行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極為喜歡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設計充滿童趣的數學練習活動,使學生在動手與動腦的實踐操作中,能夠自主發現并探索數學知識。如在《單位換算》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一道按高矮順序排排隊的習題:“笑笑帶來4位小朋友,可是他們都想排第一,同學們,你們能按高矮順序給他們排排隊嗎?小許80cm,小文145cm,小強1.32m,小麗0.95m。”同學們經過小組討論實踐操作,結果想出解決問題的幾種思路:(1)單位不統一,需要化單位。可轉化以“m、dm、cm”作單位。通過比較得出結論:一致認為轉化以“m”作單位比較簡單,因為給出4個量中,已有2個量是以“m”作單位。(2)有兩種排法,既可以從高到矮排,也可以從矮到高排。這道題主要是啟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鞏固單位換算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滿足,數學學習潛能得到有效開發,使學生從中感知到數學學習的快樂,進而使學生學習動力得以增強,進一步實現動手實踐在數學練習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通過動手實踐,使數學知識形象化
由于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化,而小學生思維形式主要表現為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因而對于許多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習較為復雜。在此,教師口述講課遠不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理解數學知識教學效果明顯。
1.概念與算理理解
小學數學中的某些概念及算理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較為抽象,學生在缺乏正確清晰的理解下,很難將其熟練運用。因此,在小學數學練習課中,概念與算理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基于此,教師可引入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通過切實體會,了解數學概念與數學算理。例如,在學習“長方體”這一概念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準備一個胡蘿卜和一支小刀,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在數學練習課中將胡蘿卜切成一個長方體,通過對長方體的長、寬、高、頂點和面進行動手操作與觸摸,使學生對其產生清晰認知,將原本抽象化的“長方體”變得更加形象化,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2.公式推導
在小學數學練習課中,數學公式具有極強的概括性與抽象性,教師應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對數學公式產生深刻理解與牢固記憶,有利于學生在今后數學學習中熟練掌握與運用,幫助學生活學活用數學公式。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在學生理解周長的意義后,讓學生做練習:(1)觀察A、B、C三個長方形(每方格邊長1厘米);(2)量出每個長方形各邊的長度,算出周長,并把結果填在表里。學生在算了長方形A、B的周長后,量長方形C的邊長時,90%以上的人都只量兩次而不是四次,出現了a+b+c+d,長×2+寬×2,(長+寬)×2等不同算法,學生從算法的選擇中,通過歸納推理,發現了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和演示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做“練習”,親身體會如何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有機會積極地參與到活動實踐等學習的全過程中,使學生能按自己的“數學現實”來學習數學,掌握學習數學的主動權。
(三)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主要通過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來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中通過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學習基礎數學知識的同時加強數學與生活、與實際問題的聯系,讓學生形成發散思維,學會逆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將動手實踐引入課堂,通過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手、腦得到鍛煉,從而激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提升數學練習課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陳禮英.讓動手實踐真正走進小學數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