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語文教育改革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提上日程。針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從合作學習、師生互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希望更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改革;課堂氛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學生進入學校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鍛煉其學習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一)學校對于學生的口語能力不重視
在我國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容易被忽視。這種現象與我國傳統教育方式有關。應試教育在我國存在多年,對我國的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過度強調學生的卷面成績,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其中,口語交際能力便是其中一項[1]。
(二)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近年來,語文教學的改革浪潮席卷了各個小學。語文教師在配合改革政策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部分改革流于表面形式,教師講解習題的時候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但是在教材講解的時候仍舊是主導課堂,并沒有真正做到教學創新。教師的“放權”體現了教師的改革意識,但是只是在一部分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并沒有徹底改革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不夠徹底,教學中的問題依舊存在[2]。
二、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解決辦法
(一)運用合作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顯露其弊端。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員工的團隊合作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分組教學法的提出則彌補了原有教學模式的不足。所謂的分組教學法指的是語文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在分組結束到下課之前,每一個小組都是一個整體,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角色的分配,相互配合朗讀課文。
分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學生之間的團隊配合,更重要的是增加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組員之間相互溝通,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活躍小學語文課堂的氛圍。
(二)增加師生互動,提高核心素養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聽課的角色,性格內向的學生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敢提問。長此以往,學生無法跟上教學節奏,對知識點掌握的越來越少,課堂上的聽課效率越來越低。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有助于語文教師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方便教師進行下一步教學。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為了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學生自己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教師主導課堂轉變成為由教師與學生共同主導課堂,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則需要做好課堂引導者的工作,維護課堂秩序,引導小學生有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
(三)運用科技手段,豐富課堂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不僅豐富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活動形式,而且有助于完善小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以課文《稱象》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準備與課文有關的視頻,并且在上課之前播放相關視頻動畫片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播放剩余視頻部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寫下觀后感。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擴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量,提高語文水平。例如,教師可以每周舉辦一本好書分享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作品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儲備。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能夠節約板書的時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成績[3]。
參考文獻:
[1]孫雪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探討[J].學園,2017(22):69.
[2]張娜.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J].新課程(小學),2015(11):169.
[3]林桃香.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問題及解決辦法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