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閆文賞
摘 要:隨著以互聯網為主流的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以“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成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主導理念。本文在對混合式教學界定和發展現狀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目前高校“互聯網+混合式”的主要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并對該模式下引發的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分析,為完善和深化互聯網與教學模式的融合提供了經驗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混合式教學 本科教育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b)-0143-02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本科教育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在校園設施智慧化、信息化的大力投入、打造良好網絡終端硬件平臺的同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將移動網絡應用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新型“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主動適應學生對知識信息的需求,有效改革傳統課堂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對以手機為主流的移動終端的日常使用習慣,從而建立健康、積極的學習觀、價值觀。
1 “混合式”教學的提出和發展現狀
“混合式”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手段與教學理念與傳統單一教學相對多元化的新型教學模式?!盎旌鲜健苯虒W的前身是混合式學習,主要強調在學習環節的混合式學習方式,重點強調教師在課堂環節采取的具體“混合式”教學實施手段。因此,要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首先充分解讀“混合式學習”的提出和實現情況。
“Blended Learning”譯為混合式學習,20世紀90年代首先出現在企業業務培訓中?!禕lended Learning Case Study》(Josh Bersin,2001)[1]中提出了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思想,將學習過程分為不同模塊并集合各自適用的媒體形式呈獻給學習使用者?!禩he Blended Learning Book:Best Practices, Proven Methodologies, and Lessons Learned》(2004)[2]明確了“混合式學習”即是將信息技術工具應用于課堂實踐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改革。
21世紀開始,“混合式”教學開始在我國教育界引起廣泛探索,并在高校得到快速發展。國內關于混合式學習的研究主要在教育技術界,何克抗教授、李克東教授、祝智庭教授和黎加厚等教授首先對“混合式”學習的內涵進行了相關研究和界定。其中,李克東教授的報告《混合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中,確定了信息技術是進行傳統課程整合的混合式學習關鍵方法和要領。
由此可見,中外“混合式”教學從提出伊始便明確了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從而改變傳統課堂單一教學手段的主旨思想。早期的“混合式”教學是在網絡教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體現為線上教學與課堂(線下)教學相結合,如MOOC、微課等網絡課堂在高校教學和教育培訓領域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移動網絡終端的普及化,以互聯網為技術平臺的 “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深度改革提供了硬件基礎。
2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與早期單一的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不同,新型“混合式”教學更加強調網絡平臺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因此,以“互聯網+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成為當前形勢下各高校教學模式研究與改革推進的主要理念與手段之一。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即是對“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深化,是在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極大限度應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全方位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即實現教師教學過程的課前、課中、課后多種教學手段混合。
傳統的預習主要是教師課前發布預習資料或布置預留任務,給定預習內容由于在資料上的制約性一般較為簡單,而對預習效果的檢驗又很難在課前取得,既占用課堂時間又難以實現普查性。利用互聯網平臺或移動網絡終端,可以較大限度延長布置課前預習的時間,如通過向學生推送教學計劃、教學視頻,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準備和思考過程;也可以將課前預習任務化,比如以寬泛的提綱式工作部署,實現學生課前預習空間的更大擴展;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或移動網絡終端,設置課前預習工作檢查流程,通過上傳資料、回答問題等形式,實現課前預習效果的全面、有效檢驗,為教師課堂講授做好前期準備。
傳統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現代主流教學模式以多媒體課件展示代替傳統板書形式,極大提高了課堂知識容量,容易造成學生在有效課堂時間內的理解疲勞,并且單頁式的記憶與傳統板書相比較缺乏直觀上的連貫性,要求學生更強的注意力。為此,很多教師嘗試在課堂引入更為豐富的教學方法和知識元素,改善現有課堂知識傳授的缺陷。如通過播放相關視頻進行課堂知識講解或輔助說明,指導學生課堂在線查閱相關知識信息,利用“翻轉課堂”形式讓學生將課前要求準備的知識內容向大家進行講解答疑等等,都是教師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的有效課堂教學輔助活動,很好的對原有知識點進行了深度補充和擴展。
課后檢查與課前預習工作相輔相成,教師可以應用相同的教學手段對學生在本階段學習知識的情況,應用網絡平臺進行課后檢查,如布置作業、在線完成、在線批閱等等。
互聯網技術在教學全過程中應用,是先進教學理念與多元教學手段的有機融合。“互聯網+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將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極大豐富了教師和學生的知識素材獲取,將知識學習擴展到課堂內、外;二是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搜集和平臺管理功能,實現了多元教學手段的課堂實踐, 如課堂講解的形式、學習效果檢查的方法等。
3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問題
將網絡平臺與教學手段相結合,能夠有效調節和活躍教師傳統單一的課堂氛圍,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全面提升教師業務素質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然而,當網絡弊端日益凸顯,互聯網對青少年一代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校園教學引入互聯網作為輔助平臺,同時應注意在人才培養問題上的趨利避害。
3.1 課時沖突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翻轉課堂”是“混合式”教學的一種主要教學模式,也是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改革中采用的教學手段,主體設計是實現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互換,以學生為主導完成部分知識點的講解工作。 由學生完成的課堂講授,能夠促進學生應用以互聯網為主的平臺搜集整理大量知識信息,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由于學生在課堂上占用了一定時間,既定的講授內容很難限時完成,就需要教師對課程節奏進行很好的把控,明確重、難點可以配合課下布置輔助補充減少部分的知識點;同時應注意參與學生的規模,不能因少部分學生的 “翻轉課堂”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造成大部分同學的學習損失。
3.2 課堂監督
近年來,手機開始成為課堂教學的“頭號公敵”,針對課堂手機應用的治理手段層出不窮,這與教學改革中提出的“互聯網+混合式”課堂并不相悖。與課堂中抵制和防范手機應用的網絡“管理”模式相比較,采用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方法實現了手機在課堂應用的 “合法化”。教師在課堂“引導”學生采用手機進行輔助教學,如軟件考勤、課堂在線檢測、課堂實時知識搜集等,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又解決了學生手機在課堂的有效使用。同時,在課堂 “允許”手機使用的前提下,教師應注意手機在課堂的監督管理,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時間應用手機及互聯網絡。
3.3 課下學習效果檢驗
由于互聯網平臺為教師在課前和課后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輔助功能,如作業布置、作業批改、在線答疑等,大大提高了教學空間和教學效率。借助網絡平臺的系統功能優勢,教師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知識講解和問題解答,作業批改更加實時化、規范化。應用網絡產生的弊端是缺少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講解內容有時會受到系統信息形式的約束,并且學生作業的布置和提交、批閱也會受到系統開發的限制。因此,教師在應用網絡平臺進行課外拓展時,一方面要注意學習任務的合理安排,同時要注意對學習效果檢驗環節的有效設置,適當結合線下模式鞏固教學檢測環節的有效性,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4 結語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是現代教育在信息時代沖擊下,整個教育體統必然引發的全面變革。從教師和學生的視角,都要用全新的態度面對和應對網絡帶給傳統教育的變革,教師要積極應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互聯網成為有利的教學助力,學生則要正確的認識網絡引發的利弊,充分汲取網絡信息帶來的知識養分,合理分配學習和休閑時間,讓網絡成為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 Jennifer Hoffman.Blended Learning Case Study[J/OL]. 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
[2] Bersin, J. (2004).The blended learning book: best practices, proven methodologies, and lessons learned.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s, Inc.Summary.
[3] 郝秀芳,魏朔.“互聯網+”背景下理科專業研究生助教工作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7,38(1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