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玉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觀念;教學結構;合作探究;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59—01
小學階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而數學學科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通過數學課堂教學讓懵懂無知的孩子喜歡學習數學、喜歡進行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實踐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認為教師要不斷優化和改進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更新教學觀念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出發點,注重啟發式教學和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教師還需要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學習“周長”的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身邊的物體來感知周長的概念,并用手比劃出來。在學生感知了周長的概念后,教師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測量物體的周長,如課本的一個面、文具盒的一個面、課桌面等。對于這些規則的圖形,學生能夠很輕松地測量出它們的周長。然后,當教師要求學生測量出一個圓的周長時,好多學生會顯得束手無策,這時,教師可適當進行引導:“能不能將圓的一周變成直的?”有的學生就想到了用線繞圓一周,再將線拉直量出線的長度,很快就得出了圓的周長。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做,既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的是教與學的過程,需要體現出“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基本理念,教師通過精心預設來引導學生進行新知的探究,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先學后教,以學促教”,更需要發揮出教師作為合作者的作用,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從而在展示過程中交流不同的方法與見解,也暴露出存在的不足與缺陷,這樣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的性更強,也能極大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學習“認識更大的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大數的讀寫先進行預習,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發現與收獲。有的同學發現大數就是在原來學習數的基礎上的擴充,其中的數位、計數單位和原來相同,只是多了數級。學生通過展示,已對大數的讀法有了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數位順序進行整理,就可以實現由萬以內數的讀法到大數的讀法的知識遷移。
三、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而其中運用最多、最有效的就是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合作與探究的過程,其實就是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認知的過程,學生在合作與探究中,不僅獲得了知識的結果,而且經歷了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悟了其中所蘊涵的思想與方法,還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如在學習“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探究,得出其面積公式。在每一個小組的學具中都給出幾個平行四邊形的紙片,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內的合作交流找出其與原來已學過圖形的聯系,并動手操作,探究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展示時,雖然各組所剪的高不同,但都是沿高剪下來拼成一個長方形,這樣就找出了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對應關系,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悟了轉化思想,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四、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
在課堂教學中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從而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在教學時,教師為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可以實行綜合測評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課外作業和考評檢測三部分結合在一起,并運用自評、組評、師評的方式,全面評定學生的表現,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如在學習“比的認識”時,教師可根據課堂上學生對比的認識、所舉生活實例等對學生進行評價,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并引導學生將新知與舊知聯系起來,使其認識到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類似。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