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興
摘 要: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教材在編寫上專門設置了兩個單元的古詩文學習,充分體現了教材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特色。文言文古詩詞是引導學生傳承古代文化,品味文言魅力,培養審美情操的載體。但學生學習文言古詩詞也存在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較困難,作者思想和文章寫作背景較陌生等障礙。因此,文言古詩教學應該從抓誦讀入手,培養學生感知文言語言的習慣。同時注重引導學生思考,訓練學生分析、比較、審美等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鑒賞古代文學素養,實現教材編寫的初衷。
關鍵詞:統編教材;文言古詩;傳統文化;誦讀;語感;思考;能力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從總體上看,教材與七年級教材保持了整體結構的一致性,都由6個單元和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等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學習內容組成。具體而言,八年級上冊教材的結構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級教材之處,其中開始獨立編排專門的古詩文單元,體現教材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特色。第三單元選文為古代詩文中歌詠山水的優美篇章,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文的能力和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仔細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強調了文言古詩教學注重誦讀和思考能力的培養,我們先來看本單元三篇課文的教學案例:
第一位老師執教的是南朝陶弘景的山水寫景散文《答謝中書書》。一開始老師檢查了《三峽》一文的詞語的意思,其中重點檢查了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內容。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突出了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文的能力和學會積累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教學要求。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老師設計了四個環節:1.齊讀課文,把握文言主要內容;2.小組交流,讀出文言描寫風物;3.分析課文,結合文本理解詞語;4.聯系背景,體會作者情感表達。四個環節突出了文言古詩教學的重點。
第二位老師執教的北魏酈道元的《三峽》。這節課老師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1.復習夯實基礎,主要是引導學生翻譯課文,老師和學生一起讀一句譯一句,學生理解比較細致,教學效果較好。2.結合練習分析課文,主要結合練習一中體會寫景的順序和好處,突出寫作順序由寫作內容決定的教學重點。本節課重點訓練了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詞句含義的能力,在理解的同時思考文章寫景的特色,充分抓住了文言教學理解思考能力訓練的重點。
第三位老師執教的也是《三峽》一課。在這節課中,老師借助三峽美麗的風景照片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并嘗試背誦課文,同時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背誦任務。然后開展小組學習,重點提出四個討論的問題,包括對文章內容景物的把握,景物特點的概括,結合字詞分析,作者情感表達等。這節課以訓練學生背誦課文為中心,在誦讀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體現了文言教學應該重視誦讀的思想,學生完成任務
較好。
記得尤煒老師在八年級上冊教材培訓時提到文言文教學時應有的思想:文言和白話,古人與今人的差異是一種資源,要把握古圣先賢的典范。傳承古代文化,品味文言魅力,培養審美情操。聽了三位老師的課,回想從前教學文言文的經歷,對于文言詩文教學有了一些體會。
一、鉆研教材,體會作者意圖
文言產生的時代比較久遠,學生理解較為困難,語文教師在教學準備時應該深入鉆研教材,認真解讀文本。特別是了解作者和作品在那個朝代的相關內容,同時要把握住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編者意圖,確定教學點(連自己都不大容易弄懂的地方),設計學習任務、活動和學習要求。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類讀的習慣,要有教一篇文章到教一類文章的思想,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注重言語,積累文言詞語
文言詞語是文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學習文言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對文言詞語的理解上,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在理解文言詞語、結合文本直譯句子上多想辦法,讓學生初步達到能讀懂文言大意的目標。建議文言詞語理解可以讓學生結合一些工具書和文章補充的知識來學習,同時文言詞語的理解不要單個獨立抽出來解釋,而應該把詞語放到文本中去理解,在理解文本的同時也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同時注重積累,從而達到學習言語的
目標。
三、熟讀成誦,形成文言語感
文言誦讀形成語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讓學生讀書,大聲朗讀,形成語感,養成讀文的習慣。同時,教學時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和教材相關的文言詩詞篇目來讀,在讀的過程中積累一定的文言詩文。
四、善于思考,培養鑒賞能力
這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較高的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也不難,關鍵是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學會分析、對比、聯想、歸納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結合文本理解文言內容、體會作者意圖、分析文章寫作特點等文言鑒賞能力。學會采用比較、遷移、類推、提煉、創造等學習策略閱讀文言,從而提高學生語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馮志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2]陳雪琴.主題式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與研,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