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整體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與體驗性,其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了解國情與國策、培養其思想品格。因此,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善于營造自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有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促使其在真切的體驗中獲得直接的知識與感悟,加強道德內化,從而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高效性。本文旨在探討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道德;法治;生活體驗;教學策略
一、 引言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的課程,其涉及的內容與范圍也較為廣泛,重點強調了學生的實踐體驗。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為核心,真正觸及其內心世界,影響其心靈,從而真正發揮教學效果。
二、 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分析
一直以來,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將其看作“副科”,為了應付考試而照本宣科,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未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也未能真正發揮其效用。當前農村中學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仍然呈現嚴重的假、大、空等特點。一部分學生能夠流利背誦“文明”,但平常卻臟話連篇卻絲毫臉不紅、心不跳;一些學生對“個人與集體關系”津津樂道,但卻對學校利益、國家利益不屑一顧……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和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改變當前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流于形式的弊端,真正讓學生在自由、開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真正了解《道德與法治》的意義,從而深入生活、自主實踐、體驗學習的樂趣,就顯得尤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 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 提高思想認識,真正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
道德與法治,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象征,也是國家重視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國家,學校、教師與學生都應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從根本上重視并不斷加強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斷提高農村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比如:在講“師生情誼”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討論及交流一下老師在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學生經過討論會給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如:我的老師像太陽、我的老師像蠟燭……教師應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對給出不同答案與意見的學生給予肯定與引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現實生活可能會給學生的某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帶來挫折與打擊,從而導致其懷疑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學生的認識和道德觀念能否獲得廣泛認同是其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親自實踐“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念、是非觀念,構建自己的道德標準,真正實現知行統一。
(二) 結合農村中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有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農村中學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立足于農村的特點與實際情況,充分突出農村的特色并面向農村。比如:當前農村學校中有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卻不愛勞動、不愛農村,其學習動力與目標就是要考上大學、走出農村……這種片面思想的成因是來自社會、家庭與個人等多方面的。因此,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說教之上,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另外,當前國家發展與農村發展都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農村中學課堂道德與法治課教育也應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農業生產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從而奠定其熱愛科學、應用科學、攀登科學高峰的積極性與自覺性。
(三) 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傳統單一、古老的說教模式為主的德育教育在現實社會中已經逐漸顯得蒼白無力,尤其是在農村中學教育中,教師更應立足于農村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積極探索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全面深化教育意義。
比如:教師可以靈活應用口頭講解、直觀演示、評價贊賞、激發情感等多種方式傳遞信息,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通過細致觀察對教材內容形成感知與理解,從而動情明理、自省辨析。
再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抓住時機,合理引發觀點分歧,樹立理論的交鋒,從而引導學生在爭論中實現思維的碰撞與激發,通過“相互爭論與斗爭”實現發展。教師可著眼于學生的人格發展和潛能激發,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辨析的機會,從而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拓展其思維空間,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等。
四、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中,教師應重視存在的不足并盡力彌補。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更應立足于農村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正確對待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多種資源,從而創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環境,促使道德與法治真正融入農村中學課堂,全面提升農村中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農村中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恒富.過有品位的課堂生活[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孫繼遠,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鄭梁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