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設計包括設計思想與理論依據、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編制、教學過程規劃、學習效果評價和設計特點與課后反思六個部分,其中重點分析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及每個教學環節中所體現的高中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虞美人》;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核心素養
一、 設計思想與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從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二、 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為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部分的一首詞——《虞美人》。這首詞正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降宋之后,被押送到宋都汴京,封“違命侯”,過著“北中日夕,只以淚洗面”的日子時所創作的。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古代詩歌的學習較為扎實,功底不錯,現處于高二,又經過一年多的知識積累和訓練,語文學習興趣濃厚,愿意參加課堂活動、積極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對于古代詩歌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能夠為教師設計深層次的任務及深度閱讀提供前提條件。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師采用發現法激發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熱情,擴散思維,抒發情感,同時利用支架教學法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引,讓學生在默讀、吟誦、討論的過程中抓住詞的聲律特點、揣摩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
三、 教學目標編制
上完本節課,學生能夠達成以下目標:1. 有感情地吟詠、誦讀該詞,感受韻律;2. 掌握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3. 深刻理解本詞的情感基調——“愁”;4. 學習運用意象的對比手法,嘗試分析和創作詞。
四、 教學過程規劃
(一) 感受形象
教學活動:1. 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詞的讀法、背景知識、情感基調、意圖等)自由暢談所學、所感、所悟。2. 自由朗讀。3. 朗讀指導。
設計意圖: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慢慢感悟、體驗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情感交流。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建構與應用,促進學生逐步掌握我國詞的語言特點,形成個體感受和言語經驗及良好的語感。
(二) 品位語言
教學活動:重點分析以下問題。1. 文中哪個詞是直接敘寫作者感情的,并且可以概括全文感情?2. 作者圍繞“愁”,詞中提到了哪些事物?3. 該詞中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情思——愁?小組討論后回答。
(1)虛實結合。虛景: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實景: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明月。(2)三組意象對比。“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雕欄玉砌”與“朱顏”的對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判斷和概括李煜情感的詞,并發現詞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核心素養提升點:重在發展邏輯思維,分析、比較、歸納、有依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整體感知作品形象,把握其思想觀點和情感傾向。感受和體驗詞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結合自己原有的語言知識和語感,結合語境推斷句子結構和修辭手法。
(三) 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1. 從一代帝王淪為臣虜,從繁華的宮苑到極目蕭索的小樓。往事怎堪回首。這里傾注了哪些愁苦?“愁”體現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家之苦、往事之嘆。2. “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作者連用三處對比,用永恒之景反襯出人生命運無常,情感一浪高過一浪。“問君能有幾多愁?”這是對誰的疑問?問天、問人、自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詞的情感態度去鑒賞詞。
核心素養提升點:感受作品的語言、形象、情感,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對文中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理解。
(四) 激活想象
教學活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有多少,如何計算?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想象“愁”有多長,加深對詞的印象。
核心素養提升點:旨在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五) 課堂小結
教學活動:從形象、語言、情感基調、想象四個方面去鑒賞中國古代詩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
核心素養提升點:思維發展與提升,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語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六) 嘗試創作
教學活動:1. 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自由展示,聲情并茂朗讀此詞,真正走進作者內心世界。2. 馳騁想象力,詞外覓“愁”。歷代寫愁的詩句還很多,學生自由討論舉例,教師再補充。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多少恨,昨夜夢魂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等。3. 學生自由創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搜集學過或聽說過的有關“愁”的詩句,擴大詩歌欣賞層面。
核心素養提升點:追求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比較兩個以上文學作品在主體、表現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嘗試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表述思想和情感,并嘗試創作文學作品。
五、 學習效果評價
在整節課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理解方式,如在感受形象和品味語言環節中,學生積極欣賞、內化作品語言表達方式、理解作品內涵和推斷作者的意圖等;在體驗情感和激活想象環節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原有古代文學作品閱讀經歷的基礎上敢于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和建構自己的藝術空間。
六、 設計特點與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在依據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和建構主義發現學習法的理論基礎上設計教學的,努力推動自主學習的生命生成,達成了課堂教學目標。學生熟練掌握了該詞的內容、語言特點和情感態度,同時對于古詩詞的鑒賞方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學生也敢于、樂于創作詩詞,由于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勤奮好學,初中基礎較為扎實,但文學底蘊較為薄弱,視野較為狹窄,也因為時間較短,因此導致在自由創作環節有一個小組沒能圓滿完成任務。
作者簡介:
步慧慧,安徽省淮北市,安徽濉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