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最大化地提高教學水平,給予學生最高質的審美體驗,對于研究高中音樂課程的專家們,和一線教學的音樂教師們,無疑提了一個時代性的難題。在長期的一線經驗累積下和科學有效地調查研究下,研究抑或稱之為改良者們提出了最基本的,也可能在將來的歷史進程證明下,最為關鍵性的一步——對高中音樂教材的大力度改進和修正。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高中音樂;教學創新
在我國,對于高中課學的研究一直處在教育任務的重中之重。在長期歷史形成的我國人才篩選培養的高考機制的驅使下,盡管教育部門一直堅持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國民教育培養計劃,但因為課程時間的限制,教育資源短期內分配的不足,還有考慮到學生的精力分配,文化課學習比重的迫切需要等現實困難且在現行體制下無法根本解決的條件下,文娛課程在高中階段處于一種極為尷尬的地位。音樂課處于文娛課程的典型,學校不得不完成課程標準下的音樂課程任務,又絞盡腦汁地刪減課程,淡化課程要求,使之不至于占用其他應試科目的時間。因此,創新關于高中音樂教材將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 音樂教材如何有效創新
(一) 需要創新的內容和背景
創新的方面應該是全方面的,徹底的,而且是最終可以達到同時代形勢下的長期效果的。現行高級中學使用范圍最廣的人教版音樂教材,是根據教育相關法綱,嚴格地參照要求,篩選經典歌曲,準備最準確的音像及其他的一切資料,一絲不茍地進行過考證研究,最終得到的準確資料,呈現在教材及其附屬的一切資料文件上。然而現在的人教版高中音樂教材,編寫于2001年,年代久遠,且這一段歷史時期,我國處于飛速發展提升的階段,社會狀態與以往的大大不同也直接影響了這一代人的審美習慣,而音樂教材的內容難免的會顯得過于陳舊。當然,從音樂的專業鑒賞方面來說,2001版教材其中不乏永恒傳唱的經典曲目,但是,國家花費大量資源進行這項課程的教育,主要的目的也是通過音樂課程的設立,來塑造一代一代青年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操守,以此來符合社會發展中的需要,而部分曲目所蘊含的情感力量,與現在社會的契合度明顯疏化的,必須毫不猶豫地刪減,以確保教育資源不會被過分的濫用。
(二) 音樂教材創新成功的范例
談及此,就不得不說一說在教材創新方面的典范——泉州市奕聰中學。奕聰中學自編了一套音樂教材,在教育領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部教材的內容可謂砂里煉金、鳳毛麟角。教材中精選的南音,最早的源頭是來自中原的雅樂。在數百上千年前,交通不暢,山水相隔,人世遙遠,不同地域的人溝通不是很順暢,然而文化的流傳卻在千百年間潛移默化地在不同種族,不同風土之間慢慢滲析。應是一代代的中原的先民一點點的向閩越大地輸送一種寄予歌聲的美好向往。而中原的雅樂又與泉州地方的戈陽腔相融合,升華,形成了今天讓人樂道的泉州地方民樂——南音。南音是既有著中原人的豁達灑脫,又兼具南方人的靦腆溫柔。所以南音的聲調里溫婉柔和,又流暢自然,這其中,不僅是一種娛耳的審美藝術的感受,更是一種藝術碰撞的靈魂震撼。奕聰中學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拓新,無疑會給音樂課程造成一種深遠悠長的積極影響和鮮活血液。濃厚的優良傳統文化和深邃的地方風情會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最可喜的是,有限的時間將會最大限度的用于傳播最精華的文化,音樂也成為了深遠傳統的載體。對于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對青年素質的需求,奕聰中學此舉,都是一件幸事。
二、 現行音樂教材的缺點和改進方法
(一) 音樂教材的普遍問題
我認為,現行音樂教材中必唱歌曲的內容量還不足,選擇空間狹小,一部分歌曲選材不夠典型,不切合實際,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未能緊扣時代的步伐。現行的人教版高中音樂教材中,必唱歌曲共有36首,大致可分為六類:歌頌祖國類、校園歌曲類、民歌類、中外名曲類、影視金曲、戲曲音樂類。且不說這樣的板塊設置是否科學有效,單從曲目內容來分析,就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遼闊的草原》這是一首富有草原風格的內蒙民歌,選材雖然符合單元的大框題,可是其歌曲本身音域的寬廣卻給學生的演唱帶來很大的難度,影響了整節課的質量。《門庫爾雅》,這首由兩架馬林巴琴演奏的坦桑尼亞民間樂曲。兩架馬林巴中一架是高音琴,另一架是低音琴。兩架馬林巴琴緊密配合,快速、連續的琴聲像珍珠一般晶瑩、清脆,既像清澈潺潺的流水,又像不斷散落的雨滴。是非洲一首杰出的民族樂。但是歌曲本身對學生來說,文化迥異,也很生疏。如果不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的話,按照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根本無法欣賞并領悟這首歌曲的美,又從何談激發學生興趣呢?
(二) 對音樂教材當下改進的建議
因此,修改現行教材的內容,是必行之路。而歌曲教學內容更新的核心點是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觀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規律。時代在進步,音樂在發展,初中音樂教科書的歌曲教學內容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加以更新。具體來說,結合優秀經驗,我認為,音樂欣賞曲目的更新,應該把一些生僻的、表現內容重復的曲目刪除,留下經典的、典型的曲目讓學生欣賞,同時更要根據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能力與需要為出發點。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欣賞感受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直接途徑,另一方面,也要為社會的接班人提供傳統精髓的養分。
三、 音樂教材創新改進的現實狀況
眼下高中音樂教材的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而關于創新教材的討論也將一直持續進行下去。而我認為討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如何通過一本優秀的教材來彌合文娛與繁重的文化課間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均的問題,創新的核心,是如何將新時代對于青年的素質要求與新青年的新的審美體驗完美的融合。
四、 結語
學校設置音樂課的遠大目的,是最終向社會輸送一個有情操,有著高雅趣味的人格健全的建設者。我相信,一本優秀的音樂教材很快會出現在千千萬萬學子的手中,造福長遠。
參考文獻:
[1]李學娟.音樂的功能、價值和意義之我見[J].文教資料,2015(3).
[2]柴俊為.要適合青年人的審美趣味[J].上海喜劇,1982(4).
作者簡介: 詹培霞,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奕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