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明
摘 要:合作學習法是素質教育當中所提倡的典型教學模式,做好對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能夠為推動初中物理教學進步帶來支持。文章先對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優勢進行分析,之后對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予以探討。
關鍵詞:初中教育;物理學科;合作學習法
一、前言
初中物理是我國物理教育的初級階段,其是對學生的物理興趣培養與基礎知識教育的關鍵階段。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會對教學模式予以設計,合作學習法最為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收獲非常不錯的教學效果,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探討。
二、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優勢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合作學習法的應用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這對于推動初中物理教學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物理作為一門科學知識,其本身就具有足夠的趣味性,但由于學生之前并未系統的學習過物理知識以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限制使得他們很難依靠自主學習模式去發現和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內力。合作學習方式的有效應用,能夠在將學生集中到一起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相互協作來完成對物理知識的探究和學習,這能夠幫助學生真切的完成對物理知識的觀察、體驗和學習,從而對物理知識學習產生興趣,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提供足夠的主動力支持。
2.簡化物理知識難度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能夠實現對物理知識的難度的簡化。從初中學生智力發育水平來看,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物理學科在八年級才開設的主要原因。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困難,而出現學習問題,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態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對學生的物理知識教育,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方法予以改變,合作學習法由此得以出現,并成功實現了物理知識學習環節中的由難變易、由繁化簡,這在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為學生的物理素養形成帶來了支持。
三、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為了更好的分析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文章選擇電路知識作為案例予以分析:
1.合作學習的科學設計
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為此在進行合作學習設計時,教師必須要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調查分析。因為電路知識是全新知識,所以教師只需要對學生的基礎認知予以分析即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填寫調查問卷來對他們的電路知識認知水平予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問卷調查綜合評分來對他們進行分組,實現對每個小組綜合能力的平均化分布,以確保在合作學習競爭環節中,各小組的實力均等,從而更好的體現出各小組之間的競爭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對合作學習任務進行設計,確保任務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難度,以突出合作學習的價值和作用。
2.合作學習的有效展開
合作學習的有效展開是合作學習探究的執行階段,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在布置合作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做好對各小組合作探究狀態的觀察和記錄,為之后的教學總結提供支持。以電路連接知識點為例,為了強化學生對于并聯電路、串聯電路知識的記憶,并能夠通過實踐來完成對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的連接,教師可以以實驗課為基礎環境,然后通過布置難度不一的5道實踐練習題,來讓學生進行電路連接,并能夠分別完成各習題中不同操作要求的完成,以此來完成對學生電路認知、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化,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獲得進步,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3.合作學習的總結歸納
合作學習的總結歸納是教師根據學生在合作探究環節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和知識點總結的教學環節,其是強化學生對于合作學習知識點記憶效果的關鍵教學環節。在總結歸納階段,教師可以先讓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對本小組的合作探究成果進行匯報,然后通過各小組之間的探討來實現對整堂合作探究課的知識點總結,讓教師對學生的合作探究成果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由教師對學生們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存在的錯誤操作予以指出,并強調在電力實踐中科學操作對于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以此來樹立起學生在電路時間行為當中的安全觀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合作學習表現予以積極評價,實現對他們學習主動力和自信心的培養,為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出真知的理念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總結
綜上所述,做好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夠為學生的物理素質形成帶來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一定要做好對合作學習內容難度以及合作小組人員搭配的科學設計,確保學生能夠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來完成對物理知識的探究和學習,從而實現對學生物理素質的有效培養,為學生以后的物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鄢裕.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
[2]賴松飛.淺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2016,34(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