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進入高職院校進行學習,然而在畢業時,殘疾學生的就業缺面臨著很大困難。通過對高職院校參加學生就業面臨困境的研究,分析殘疾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提出解決殘疾學生就業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殘疾學生;就業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不斷投入,殘疾學生的學習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了高等學校,這其中就有部分殘疾學生進入了高職院校。高職學校的定位與本科院校不同,培養的學生是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對學生的身體狀況有一定的要求,而殘疾學生由于身體的原因在求職會面臨著“尷尬”的狀況。如何解決殘疾大學生的就業,幫助他們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新任務。高職院校應針對這一特殊群體采取相應的就業指導措施,以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1、高職學院殘疾學生就業現狀
目前高校招收的殘疾大學生主要類型有肢體上殘疾、聽力障礙、弱視等。這些學生能跟隨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參加正常的教學活動。高校針對殘疾學生也會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讓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但是,殘疾學生的就業狀況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就業率低。殘疾學生的就業率要低于正常學生。目前,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會進行體檢,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往往是去一線工作,同時面臨翻班、穿無塵服等因素。殘疾學生由于身體原因,往往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2)就業質量不高。殘疾學生的就業質量要低于正常學生。用人單位考慮到殘疾學生的身體狀況,往往安排的崗位是相對容易,適合殘疾學生的工作,這些崗位可替代性強,殘疾學生的就業成就感不高。
(3)就業歧視。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技能型人才普遍受到歡迎。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符合國家產業的發展,制造業也缺乏大量的技術工人。普通的高職學生很受這些制造型企業的歡迎,但是殘疾學生在就業時卻會收到歧視,即使有些殘疾學生在校期間學業很優秀,也能勝任企業的工作需要,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卻以種種理由拒絕殘疾學生。
2 高職院校殘疾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2.1 殘疾學生身體的缺陷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到大學學習,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了795萬人,龐大的數字背后是嚴峻的就業形勢。普通學生在找工作時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殘疾學生的就業壓力更大。殘疾學生由于身體的缺陷,就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一方面,殘疾學生不能和普通學生一樣到處“奔波”,參加招聘會、參加企業宣講會等;另一方面,殘疾學生雖然和普通學生在一起學習,但是,他們存在著一定的自卑心理,缺少信心,在校期間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同學之中,交際能力不強,部分殘疾學生在學業上成績偏弱,專業技能、動手能力不強,導致他們在求職時與普通學生比處于劣勢。
2.2 用人單位對殘疾學生的偏見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面向生產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大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的一線生產崗位,這些崗位對學生的身體條件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單位對視力要求高,譬如一些航天企業;有的對身體要求高,需要高空作業,譬如軍工單位;有的需要連續翻班,譬如電子制造業等。所以用人單位不愿意接收有殘疾的學生。另外,用人單位對殘疾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偏見,殘疾學生由于身體條件限制,需要用人單位對學生付出的更多,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考慮企業本身的利益不愿意付出“額外”的成本。
2.3殘疾學生就業面偏窄
殘疾學生由于身體原因能夠從事的職業有限。我國關于殘疾人高等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對殘疾人開設的專業也有限。通常特殊教育對殘疾學生開設的專業有針灸、推拿、電腦等。隨著高校對殘疾人招生要求的放開,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針對他們的專業也放開了。但是,在就業時殘疾學生面臨的就業面卻很窄。筆者所在高校是電子信息類學校,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進入的是一線崗位,從事機械操作等。這些崗位一般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因此,殘疾學生雖然和普通學生擁有相同的專業,但是他們卻找不到對口工作。殘疾大學生只能去找一些對身體要求不高,相對容易的工作,這些工作由于可替代性強,競爭也比較激烈。
2.4殘疾學生的就業成就感不高
學生經過大學三年的學習,然后通過努力求得職業。在這個過程中,職業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殘疾學生找工作往往比較困難,工作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為了生存。普通學生為了求得滿意的工作,可以選擇先擇業再就業,但是殘疾學生不行,身體的原因,造成了他們再就業相對比較困難。大部分殘疾學生的工作是通過,政府、社會、慈善機構或者學校等渠道獲得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來之不易,如果放棄還要承受著一定的壓力,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職業還是選擇接收。因此,殘疾學生在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不是很高。
2.5 社會對殘疾學生的關注不夠
殘疾學生由于身體原因,在就業時很難通過自己找到合適崗位。目前,社會對殘疾學生的就業,大部分人認為是慈善機構或政府做的事情,他們不需要自己找工作,把對殘疾學生的就業看作是對他們的特殊優待。在這種習慣思維的指導下,殘疾學生就業是被動就業,是給他們的特殊福利,在實踐中很少將殘疾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加以統籌考慮。因此,用人單位在招人時對殘疾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
3 高職院校殘疾學生就業對策研究
3.1 加強對殘疾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殘疾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殘疾大學生樹立求職信心。殘疾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缺陷,就業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職院校應根據殘疾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指導。一方面,幫助殘疾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從進校起根據學生的特點做好專業學習規劃,明確目標,打好基礎,讓殘疾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學校根據殘疾學生特點積極與用人單位聯系,幫助學生推薦求職單位。
殘疾學生也要珍惜求學機會,認清嚴峻的就業形勢,在校期間要努力學習,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專業本領。同時,殘疾學生要克服自卑心理,把自己當作普通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融入到同學中去,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殘疾學生自己要尋求突破,而不是等待“救濟”。
3.2 加強用人單位的社會責任感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直接影響著殘疾學生的就業。在歷次的校園招聘會中,我們發現用人單位對殘疾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偏見,不愿意接收這部分學生。這就要求用人單位要加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一方面,用人單位在與學校合作的時候,學校可以要求企業解決一定的殘疾學生的就業。近年來我們也看到了部分單位在積極的履行著社會責任,在招聘的過程中解決了一定的殘疾學生就業;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感氛圍的營造對殘疾學生的就業有一定的作用。這就要求這就要求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督促企業落實相關的制度,保障殘疾學生的相關權益,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3.3 強化法律制度,規范殘疾大學生就業
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制度保障殘疾人的就業,如《殘疾人就業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對殘疾學生的就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殘疾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了法律保障。但是,我們發現在執行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大一部分用人單位并沒有根據相關法律制度去執行。所以,政府需要強化相關法律制度,切實保障好殘疾學生的權益。
3.4 幫助殘疾學生樹立自主創業意識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國家針對大學生創業出臺了很多有利的政策。高職院校應幫助殘疾學生樹立自主創業的意識,鼓勵有條件的殘疾的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給有創業想法的殘疾學生提供幫助,譬如創業的政策、創業資金的支持。通過創業帶動就業,讓殘疾學生走向創業之路。
[參考文獻]
[1]慶祖杰, 周春梅. 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 江蘇高教, 2011(1):112-113.
[2] 姜艷萍. 深化特殊教育教學改革 提高殘疾學生就業能力[J]. 新課程, 2011(11).
[3] 金本能, 強曉華. 高職院校殘疾學生就業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研究[J].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6(2):75-78.
[4] 陳寶玉. 分析中職殘疾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25):61-61.
(作者單位: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技術與工程學院,上海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