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沈陽市建設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產業現狀的調研,總結了沈陽市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促進其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產業發展 現狀 對策研究
“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一、沈陽市產業發展現狀
1.制造業。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和產品。制造企業的研發能力與制造能力較弱。缺乏具有綜合承包能力的企業。核心關鍵部件的研發依然是薄弱環節。
2.新興產業。第一,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缺乏三橫三縱關鍵核心技術,在研發隊伍建設核心技術、資金儲備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基礎設施總體規劃缺失,配套設施建設緩慢,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和高層次研發管理人才的缺乏情況較為嚴重。第二,IC裝備。招商引資力度有限。IC裝備產業進行集群化發展的工作進展慢。各類IC裝備及相關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措施少。第三,機器人。沈陽的機器人企業危機意識仍不足。產品質量和價格沒有優勢,市場占有率不高。高端人才缺乏,產學研用綜合效應不明顯。第四,無人機。以林業、農業、電力、消防等領域為主的工業級無人機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發展緩慢。無人機技術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深入不夠。
3.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尚未形成在科技資源共享基礎上的協同發展局面。區域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創新政策存在政策梯度差異和制度梯度差異。
4.傳統產業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行業利潤空間收窄,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傳統產業中全市重化工業占比較大,多數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
5.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軍民融合涉及的范圍仍舊較小,深度不夠,各個創新主體尚未形成持久穩定的關系,政府主導邊界未進一步清晰,地區軍民融合的保障政策不完善。
6.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統一管理、分類監管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更加市場化的企業經營機制仍未建立,股權沒有實現多元化。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沒有顯著提高,國有資本創新引領、產業帶動和基礎保障功能有待進一步增強。
7.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總體規模相對滯后,內部結構仍需優化,供給需求存在錯位,集聚效應尚不明顯。
二、沈陽市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制造業。借助中德裝備園,探索裝備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新路徑。設立“互聯網+制造”產業服務平臺,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實施“一帶一路”和東北振興雙輪驅動,促進沈陽裝備制造業國際合作。發揮自貿區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
2.新興產業。第一,新能源汽車。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新能源汽車市場培育兩大方面著手,鼓勵重點整車企業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加快傳統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新能源汽車快速進入消費市場。第二,IC裝備。科技創新引領,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沈陽市IC裝備及相關產業鏈條,壯大生產規模。鼓勵園區內配套。探索股權投資方式,扶持產業快速發展。第三,機器人。發展核心技術,培育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布局。聚焦技術與產品創新,保持國際一流水準。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完善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第四,無人機領域。重視系統協調發展,提高無人機系統的整體水平。注重系統應用研究,提高無人機系統適用性。加強市場培育與轉化,擴大無人機的民用領域。
3.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布局協同創新的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泛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形成區域發展新格局和高效有序的創新機制。發揮產業集群的外向功能和輻射作用。實施城市管理數字化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以混合所有制為主要實現形式的所有制格局。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抓好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抓好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
5.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軍民融合發展政策制度體系。結合沈陽產業結構,筑牢融合式發展基石。關注沈陽地方人才與軍用人才的結合培養,實現科研成果和科研技術的融通。
6.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持續抓好全面深化“一企一策”綜合改革,進一步加強國資監管。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推進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明確市屬國有企業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
7.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做大做強金融服務業,加速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做大做強商務服務業,優化提升流通服務業。
三、結語
進一步充分認識沈陽市的產業基礎和優勢,認真分析和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國內新興產業加速布局帶來的嚴峻挑戰,切實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制造業格局演變中緊跟前沿、占據主動,完成好沈陽市的建設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的任務。
(作者單位為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沈陽市科技創新智庫決策咨詢課題項目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馬彤兵.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沈陽裝備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實施策略研究[J].經濟視角,2016 (1):29-36.
[2] 孫健.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合發展研究[D].沈陽工業大學,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