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瓊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珍愛生命、健全人格”是學生發展重要核心素養。聚焦核心素養,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生命的知識和生命保護的技能,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時代對生命教育的呼喚,也是時代賦予教育者的重任。
【關鍵詞】小學教育 生命教育 品德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18-02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是一門綜合課程,其課程標準、教學理念、課程內容對生命的關注遠超過其他學科,是小學階段實施生命教育最為理想的陣地,作為一名品德教師,理應承擔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結合品德學科的特點,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并在此過程中真正體驗生命,享受生命,使品德課堂充滿鮮活生命的靈動。
一、挖掘課本素材,培養生命意識
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以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需要為基本線索設置活動主題,教材以認識自我和認識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家鄉、我與祖國的關系為主線, 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情感信息”,具有非常豐富的生命教育內涵。
如《我們的地球》一課,從欣賞多姿多彩的地球風光入手,使學生感受地球的美與地球上生命的可愛;《我是小小安全員》、《小心“電老虎” 》、《紅綠燈》、《遇見危險我不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向“白色惡魔”說不》一課,從注意安全的角度教育學生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讓學生學會保護生命、遠離危險、拒絕誘惑,為自己的生命筑起堅實的防護墻?!妒∨率裁础?、《誠實是金》、《退一步海闊天空》、《誰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讓學生學會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微笑面對人生的挫折,培養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為一名品德教師,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明確生命教育的目標,把教材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充分挖掘出來,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和靈活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生命孕育、生命發展的知識,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珍愛,促進學生健康的心態和人格的養成。
二、重視活動體驗,撥動生命心弦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生命的成長更需要生命本身的體驗。正如蒙臺梭利所言:“一件事,我聽說了,隨后就忘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斌w驗是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獨特享受。生命教育也需要通過體驗教學來實施。只有精心創設活動,調動學生的情感,才會在無形中生成強大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去體驗、感悟,撥動他們的心弦。
在教《從一滴水說起》一課時,特級教師池昌斌就設計了一個“切蘋果”活動,用一個完整的蘋果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資源,然后將“水資源”一分為二。去掉的部分表示人類不能直接飲用的淡水。接著再去切剩下的二分之一……隨著蘋果塊越來越小。學生的情感也變得越來越強烈,有的學生禁不住發出了“還要切呀?”“我們人類可飲用的水太少了”的呼喊。當教師最終舉起手中一層又小又薄的蘋果,告知“這才是人類可以直接飲用的淡水資源”時,課堂突然陷入了沉靜。“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愛護水、節約水的愿望油然而生。
又如教學《遇見危險我不慌》時,我創設了現場模擬活動:一名陌生的推銷員攔住你,讓你免費品嘗飲料;放學路上,有人在你身后尾隨;一個人在家,陌生人稱是你爸爸的朋友,要求進屋……面對這些情況該怎么辦?課堂頓時變得鮮活靈動起來。同學們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想出各種應對方法。其間不乏對安全防范的自我認識及沉著、機智的應變表現,更有體現現代生命觀、價值觀的引導,如對小學生奮不顧身救助他人的行為是否值得提倡的問題討論。學生從自己的經歷,從自己的情感累積和獨特體驗出發,樸素地揭示和拓展生命的意蘊。
在上述體驗、探究活動中,學生萌發的對生命“珍愛、保護”的感悟,是諸多說教無法實現的。只有投身于各種體驗話動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才能真正觸及到他們的心靈,撥動他們生命的心弦,進而感悟生命的意義。
三、挖掘課程資源,豐富生命內涵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建議30條》第九條提出: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和組織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及時吸收社會發展信息。作為品德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補充一些現實社會中“活”的生命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社會生活,更有效地為學生服務。
1.關注生活素材
生活永遠是最好的素材。品德老師要善于發現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鮮活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如教學《我長大了》這一課,我就讓學生帶來自己的出生證、小衣物、小玩具,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試著穿一穿、戴一戴、說一說,體會成長的快樂。然后讓學生回憶成長過程中家人關愛自己的事。一件件真實的平凡的往事,點點滴滴串起濃濃的親情,再加上教師激情的點評,說到情深處,有幾個孩子竟然感動地哭了。真實的生活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父母給了我生命,生命來之不易,父母養育我非常艱辛,我們要珍愛生命,學會感恩。
2.聯系時事熱點
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還應善于利用社會時事熱點中的生命教育素材進行教學,利用學生身邊或社會上發生的有利于生命教育的真實案例,創設各種問題情景,如以三鹿奶粉事件、蘇村的泥石流等時事熱點為契機,構建課堂生命教學中問題情境,通過教師適時的點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辨析生命歷程中的種種困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
在學習《父母關愛我成長》時,我引入了汶川大地震中的一篇報道:武警戰士在坍塌的房屋廢墟里,找到一具死尸,在她的身子下面有一個熟睡的孩子,孩子的衣服里有一部手機,上面有一條打好的信息: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得我愛你!手機在救援隊員中間傳遞著,每個人都落淚了……聽著我充滿激情的講述,同學們也落淚了。母親用她年輕的生命,換來了孩子完整的生命幼芽,父母對孩子的愛完全超越了現實世界里所有的價值體系。
3.重視節日資源
品德課中有許多涉及到與生命教育相關的節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節日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中國人都會選擇在清明節這個細雨霏霏的日子出外掃墓,紀念已逝的親人或是追悼先烈。利用清明節緬懷已逝的生命,讓學生感受“活著真好”,“要好好地活著” ;利用世界無煙日(5月31日)、世界禁毒日(6月26日)教育學生了解吸煙、吸毒的許多危害,要遠離誘惑,珍愛生命;利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環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責;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訴學生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意識,最終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4.融合各科資源
在品德課堂中進行生命教育還可與各門學科、綜合實踐、少先隊、班會、晨會等活動相互結合,共享資源,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例如學校每年都要開展消防交通安全教育、逃生演練等活動。我在教《天有不測風云》時,就把這一課的教學移到學校政教處組織的地震逃生演練活動之后。在課中回憶逃生演練的過程,總結在演練中同學們的表現;討論如果遇到在今后遇到類似災害怎樣做才能快速安全地離開險境;并引出問題情境“萬一沒能順利逃生,該怎么辦?”。由于活動剛剛結束,學生意猶未盡,參與積極性很高,個個暢所欲言,這樣的安排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更讓孩子們由衷地發出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堅守生命”的心聲。
四、開展實踐活動,體驗生命價值
美國學者巴特勒認為:“教學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連續的反應才是有效的。”我們不能只靠40分鐘的課堂教學來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標。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生命知識,還應回到生活中,進行體驗,理論聯系實際,讓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在生活實踐中豐富人生閱歷,獲得生命體驗,擁有健康人生。
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可開展主題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文本中、其他的相關材料中尋找生命的存在,感受豐富多彩的生命,然后通過故事會、圖片展示、遠足踏青等活動,欣賞生命的神奇與美好。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的成長與家庭”單元前,可給學生布置一個實踐作業:為父母洗一次腳,并寫出自己的感受。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當我的手觸摸到爸爸媽媽的腳時”的切身感受,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疼愛之情……就是這樣無數生活中小事的積累,將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融為一體,并進一步拓展深化,心靈的震顫,幸福的微笑,讓孩子懂得人的一生中應該感謝的不只是父母親,還有很多人。正是由于有了這些人的付出和愛心,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溫馨和美麗。
再如上完《我是小小安全員》一課后,讓學生合作設計一張《居家安全檢查表》,回去和家長一起檢查家里相關設備的使用情況,查找和消除家里的安全隱患,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實現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
生命教育,使品德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聚焦核心素養,著力構建生命教育的大課堂,讓品德課堂成為生命教育理想的棲息地,與學生共享生命成長。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
[2]陳慧萍.《思想品德課:讓生命教育之帆高高揚起》,《浙江教學研究》2005第5期
[3]李華.《小學思品中“生命教育”略談》,《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