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長 翁美芝 舒青龍 湯運 劉帥
【摘要】專業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是指注重培養學生醫學專業知識技能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本文以基礎醫學生物化學為例,分析醫學院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從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途徑、具體教學邏輯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 醫學生物化學 教學改革 思政教育
【基金項目】江西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課題(2015jzjg-2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133-02
近年來,高等院校發揮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被反復地強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對“課程思政”的科學概況和集中闡發[1]。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生物化學》課程是醫學院校醫學專業的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生命科學各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將本專業課程特色與學生思想教育相結合,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醫務工作者崇高的職業道德,促進醫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醫學院校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當代醫學的飛速發展,醫學教育理念與模式從觀念上、行動上逐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2],醫學服務開始關注人的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的治療疾病,尤其是國內近些年因醫患關系不信任而出現的辱醫傷醫惡性事件,作為醫學專業課程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思政,是當前醫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醫生職業環境的必然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
人是環境的產物,改革開放中大環境和網絡的廣泛運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原有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部分大學生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利益、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的現象必然存在[3]。大學階段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課堂上融入思政教育。
2.醫學院校學生特點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醫學院校的學生往往過于關心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學習,而忽視醫生職業道德、人際(患者及家屬)溝通交往技能、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等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這要求教師在重“術”的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強職業道德、友愛奉獻等醫德內容的弘揚與闡發,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醫德修養, 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理念[4],成為具備高尚醫德品質和崇高敬業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
3.醫學雙重屬性的科學特點
醫學從起源來說,首先是仁術,然后才是技藝與科學,是具有自然科學性與人文社會性雙重屬性的科學[5]。人類醫學發展史中閃爍著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的光芒,諸多偉大的醫學家不僅對醫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亦具有高尚的道德風范,如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不僅是一部臨床醫學專著,而且在我國醫學史上最早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醫學道德。因此,加強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醫學職業人格和專業精神,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
二、基礎醫學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措施
為了使醫學畢業生達到基本的職業素養,專業課程教師必須根據專業課程內容結合醫學生特點,讓思政教育貫穿專業課程學習的整個過程,具體體現如下:
1.塑四有好老師形象
作為專業課教師,要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四有好老師標準要求自己[6]。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授課的同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與學生相處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課堂上堅守專業定位,開展醫德教育教學,重視感恩教育,培養學生仁愛之心。
2.實驗課堂上立規矩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環節,嚴格要求學生,規范實驗操作[7]。督促學生按照實驗操作程序進行實驗,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嚴查實驗課遲到早退。批改實驗報告過程中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抄襲實驗報告行為,以矯正不講信用、不負責任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
3.創新融入思政元素教學方法
創新實驗項目,將定性實驗改成探索性開放性實驗項目。如學生自釀葡萄酒[8],通過實驗鞏固知識,加強實驗操作技能,同時擴展我國古代釀酒工藝的形成過程,釀酒技術、飲酒文化對世界的貢獻,感受祖先的智慧,加深民族自豪感。
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參與,平等交流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如沙龍式教學,為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課堂氛圍,讓學生領悟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疾病面前人人優先被及時地拯救,不為等級、身份而左右人文精神。
三、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
1.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愛國主義、辯證唯物史觀等思政教育
生物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 但我國古代先民對它的認識卻很早,如[9]夏禹時期就用“曲”釀酒,孫思邈用豬肝治療雀目,北宋記載的“秋石陰煉法”實際上就是提取性激素等。我國生物化學家吳憲提出了蛋白質變性的概念,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1981年又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與天然轉運核糖核酸相同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轉運核糖核酸,1999年我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并成功完成了3號染色體上大約三千萬個堿基對的測序任務等內容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學習先輩精神,從而培養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增強民族意識, 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
對立統一、質變與量變,否定之否定這些哲學觀點也可在生物化學中找到廣泛的實例[10]。如酶的活性與含量的調節,前者包括激活與抑制,后者包括誘導和阻遏,就化學本質而言,不同調節過程最終導致截然相反的效應;從而體現了矛盾的對立性;而就整個生物體而言,二者只有相輔相成、協調一致才能執行正常的功能,體現了矛盾的統一性。因此,在生物化學教學中適時地引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職業道德等思政教育
在講授糖代謝章節中糖無氧氧化生理意義時,通過孕婦分娩時大出血處理不及時,會導致機體缺氧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進而酸中毒的實例[11],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有些病人因此而成為植物人,甚至喪失生命,讓學生懂得職業道德與素養、專業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強化學生職業使命感。
在介紹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時[12],我們既講解蛋白質的凱氏定氮法原理,又通過事例說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必須具有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識和科學文化素養,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反之,則會成為社會前進的阻礙。
3.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等內容的思政教育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屬性,其發展歷程所蘊含的科學性、人文性及社會性決定了人文教育必然成為醫學生物化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諾貝爾醫學獎與生理學獎的實例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舉不勝數[13]。通過科學家的事跡風采,探索科學的過程,追求真理的歷程,引導教育學生,不但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提高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以升華。
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化學同樣蘊含諸多與美學相關的內容,如蛋白質、核酸分子結構美;生物體進化與保守之間的平衡美,如基因突變是進化的基礎,保守可以保持物種的遺傳穩定性;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均衡美,和諧美等[14]。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滲透科學美學教育能夠使學生從美學視角去理解醫學專業知識,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4.利用案例分析開展思政教育
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啟發性的病例,能夠使學習者建構起廣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有效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醫學生認識到醫生職業角色和職業力量覺醒。如在講到物質代謝時[15],引入地震后72 h內是生存的黃金救援時間,但仍有不少超過72 h生命奇跡出現的案例,試分析幸存者在禁食的數天內,依賴哪些物質代謝途徑獲得能量?試分析他們體內的物質代謝情況?進而延伸到醫生職業道德規范及其內涵,政治素養、責任意識、團隊精神等等,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束語
高校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以及輔導員的職責,也是每一位專業課任課教師的職責。醫學院校教育,既有和普通高校相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又肩負著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和具有社會人文精神素質的醫務工作者的重任,生物化學專業課程思政能夠充分發掘和運用學科所蘊含的思政教育滲透給學生,有助于塑造醫學生高尚醫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為德術雙馨的醫療衛生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江濤, 王文起, 徐晏清. 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8(1):64-66.
[2]謝靜, 陳曉陽, 韓淑琴,等. 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建[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4(5):694-695.
[3]焦麗. 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文摘版:自然科學, 2015(7):278.
[4]鄭亞楠, 龔茜. 淺談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 2018(4):4-5.
[5]紐麗霞, 董海濤. 提高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途徑分析[J]. 基礎醫學教育, 2012(1):32-35.
[6]王顯芳, 郭智芳, 謝羚. 高校輔導員爭做“四有”好老師,培養“四有”好學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講話精神[J].高校輔導員, 2014(6):31-33.
[7]張云霞,邱逸敏,蔡望偉.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醫學生誠信教育理念的探索[J].海南醫學, 2014(10):1537-1538.
[8]呂紅, 余垚, 劉明秋.“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 2014(2):26-28.
[9]尚喜雨. 生物化學緒論教學方法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 2017(12):62-63.
[10]焦飛, 王娟, 謝書陽,等. 論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唯物辯證思維[J].陜西教育(高教), 2011(3):90.
[11]李珍珠. 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8(2):81-82.
[12]羅軍, 李妍, 王程,等. 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在生物化學在線課程中的有機結合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 2018(4):3-4.
[13]濮江,王洪凌.從諾貝爾化學獎與生理學或醫學獎看生物化學的發展[J].化學教育(中英文), 2012(5):77-80.
[14]李建寧, 姚青, 張茜,等. 醫學生物化學中的審美探討[J]. 基礎醫學教育, 2012(12):949-950.
[15]謝紅, 史娜, 牛麗紅,等.淺談救援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案例導入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2(3):275-276.
作者簡介:
劉升長(1985-),男,江西余干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生物化學與中藥藥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