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厚
【摘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對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基于核心素養視角,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核心素養,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落實到教學實踐活動中。本文從文化意識的概念出發,結合《新概念英語》,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核心素養的養成策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文化意識 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125-02
前言:
語言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新時期,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英語教學備受關注。而從高中英語教學的角度,應該避免單純語言知識講解的情況,在強調語言工具性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其人文性,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以此來保證英語教學的效果。
1.文化意識的概念
文化意識,包含了文化知識、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通常所說的文化意識指對于文化多元化性的意識,對于差異的寬容,對于不同文化成員的理解以及對于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感悟,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文化知識處理,并將其靈活應用到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核心素養下的文化意識存在于文化品格內,是推動學生文化品格形成的基礎。通過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能夠使得其更好地完成文化知識積累,在尊重的基礎上理解異國文化,從而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1]。
2.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核心素養的養成策略
2.1轉變教育理念
對于高中英語教師而言,在新課改背景下,應該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在核心素養落實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內容,而想要保證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感悟文化內涵,通過對英語文化的深入研究,增強文化自信心,在教學中尋找培養學生文化意識著力點和落腳點。
2.2多樣化文化活動
一方面,應該在校園中營造英語文化氛圍,通過播放英語歌曲、張貼英語報刊、諺語等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人群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應該豐富課外活動,將文化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英語辯論、英語演講等,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文化的同時,利用英語來傳遞我國傳統文化。
2.3開展課堂文化教學
一是應該在導入環節,引入文化背景知識,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新概念英語》第三冊Lesson 14 A noble gangster中,學生可能會對所謂的“貴族歹徒”感到困惑。此時,教師可以對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初步閱讀課文,然后展開相應的討論,使得學生能夠在討論的過程中活躍思維能力,吸收背景知識;二是應該在新課程內容中,學習文化知識,通過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相互滲透,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知識,做好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整合運用;三是在課堂實施環節,應該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做好中西方文化的鑒賞,形成正確的文化立場,在學習英語文化的過程中,也應該重視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四是加強拓展練習,促進文化品格形成。在新課程教學完成后,可以設置相應的拓展練習,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表演等方式,將文化知識內化成自身的意識和行為,確保其能夠形成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
2.4深入研讀教材
語言本身屬于一種特殊的文化,因此如果文化缺失,必然會影響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教師應該深入研讀教材,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配合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文化學習。例如,在《新概念英語》第三冊Unit1 Lesson10 The loss of the Titanic中,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引用一些歷史資料,使得學生能夠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泰坦尼克號的豪華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明確泰坦尼克號為什么會被認為永不沉沒。然后可以結合相應的影視資料,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認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5強化中外文化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好評價方式的調整,立足當前高中英語新課標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將目光更多地放在學生對文化意識的考察上;從教師的角度,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應試心理,在日常測試環節,設計一些包含文化知識的題目,通過合理引導,使得學生能夠提升文化差異敏感度,強化自身的文化意識[2]。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必須認識到,文化意識培養是一個長期性復雜性的過程。基于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進行完善,充分落實其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武和平.作為核心素養的文化意識培養及文化教學[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5,(12):12-14.
[2]李晗英.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J].海外英語,2017,(20):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