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梅
【摘要】在教學中,總會遇到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積極性不大的問題,那么,教師該如何改觀學生對數學的印象,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153-02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是聽到學生有“數學不實用”這方面的言論,這一情況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深入而越發明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數學教學的一種方式,即在教學中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挖掘數學中所蘊含的生活知識,對數學作適當的變形處理,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動力,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掌握數學。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小學教育階段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成長中的兒童,為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形成數學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數學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以此調動其數學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能充分的刺激學生的思路,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增強實踐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思維去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把所學的知識與事物建立聯系。教師應該始終傳達給學生一個觀念:學習數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數學是讓日常生活及娛樂愛好更加美好的工具。
例如在學習“24小時計時法”這個知識點時,筆者不是一開始就講24小時計時法的換算規則,而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平時生活中有哪些24小時計時法?學生很快回答出“手機、電視上顯示的都是24小時計時法。”隨后,筆者通過火車票上的時間、電影場次的時間等例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學習24小時計時法是為了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便捷。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數學不再是乏味的知識點,也讓學生的積極性更高。
二、教學方法生活化
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一環,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的運用貼合生活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生活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出的數學教學問題要生活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綜合考慮兒童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在不影響知識內涵的前提下對數學教學語言進行二次加工。二是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游戲吸引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選取符合小孩天性的方法,增添學習趣味,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讓學生愿學、自學,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
而教學游戲在教學生活化中尤為重要,例如在“認識圖形”中,筆者先展示一些基本圖形,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用剪紙的方式裁剪出所示圖形。隨后,筆者再出示一些生活中由多個圖形組成的標志,如五環、汽車標志等,并讓學生與學生合作拼出一樣的圖形。這樣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習知識,不僅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讓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
《新課標》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1]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該使其具備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的特點,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生活。布置的作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特點:表現性、操作性、創造性。
表現性是指學生所完成的作業能讓家長參與其中,讓學生完成任務時得到家長的關注及夸獎。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加強學生與家長的交流,促進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
操作性是指讓學生自己動手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在“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的學習時,筆者提問了學生每個人的床是多大的,學生不知道,于是這個問題便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量出邊長并算出結果。
創造性是指讓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使其逐漸具備數學思維。例如在將要學習“克與千克”之前,筆者曾經布置了一個作業:在生活中觀察幾樣物品,記錄下包裝上的質量。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面粉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300g、方便面調料包上印著30g、40g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將兩樣東西加起來的總質量該怎么計算呢?這樣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刺激學生自主思考,促使學生的計算思維得以發展。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理念就是讓學習盡可能的貼近生活,讓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以此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學習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教學只有和生活相結合,創造力才能得以實現,思維才能逐漸形成,而不是只停留在課堂上。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實施新課程精要讀本.小學數學》[J].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