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書敏
【摘要】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逐漸的覺醒,此時最需要的就是親人的關愛和理解,需要家長與他們共同分享喜怒哀樂、成功與失敗。這時候的孩子內心所想往往和他們的外在表現大相徑庭,尤其是對父母的關愛感到不耐煩。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和家長交流、談心,相反卻喜歡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同齡人,這是因為同齡人更能理解他們。本文基于家庭教育,就親子間有效溝通的基礎和途徑進行了如下論述。
【關鍵詞】家庭教育 親子 有效溝通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18-01
1家庭教育中親子有效溝通的基礎
1.1平等、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思想、人格,并給予相應的關愛,這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本條件。身為一名家長,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是有著自己情感的人。他們不是木偶,不會隨意被人擺弄,他們是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自尊心也越來越強,他們尊重家長,同樣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
1.2充分的信任
信任是溝通的基礎,有了信任孩子才能向家長袒露心聲,家長才能及時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但要注意的是,信任絕不等同于放縱,不是家長任由孩子成長,不是明知道孩子做錯了仍然選擇不聞不問。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之后,孩子的解釋、疑問,家長都要認真聽取,并給予積極的引導,促使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1.3深入理解
理解可以是一個溫暖的眼神,可以是一個微小的動作。這是思維意識發生碰撞之后而產生的,是互相溝通所表現出來的真切表達。人都希望被他人理解和接納,孩子更是如此。對家長來講,不僅要信任孩子、愛孩子,更要想辦法讓孩子充分體會來自父母的愛。
1.4真切的關心
家長關愛孩子,這是人之常情,當孩子遇到困難,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關愛和問候。但是,這種關心不是過分的溺愛,也不是任意的遷就,而是有助于學生形成堅定的意志,有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
2.家庭教育中親子有效溝通的策略措施
2.1正面夸獎
眾所周知,適度的表揚能夠推動孩子的不斷前進,而歷來家長也愛夸獎自己的孩子。但是,夸獎要拿捏好分寸。行為學家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對自己抱有一定的期望,這份期望被稱之為“期望值”, 如若表揚等于“期望值”,那么實現的效果則比較一般;如果表揚小于“期望值”,其效果會很差;如若略大于“期望值”,此時的效果最佳,能夠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因此家長要掌握好表揚的尺寸,盡情的表揚孩子。當孩子獲得進步時,哪怕進步微小,身為家長也要鼓舞學生,尤其是當孩子出現挫折的時候,身為家長更要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2.2理性批評
批評是一種負強化,是對某人的某種行為進行否定的言語。在表揚孩子的同時,不要忘記批評的作用。當然了,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掌握場合,盡量單獨和孩子交談,不要當著眾人批評;2)掌握好語言,以理服人,用情感人,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化在語言中,并且要掌握好批評的時機,批評太早條件不成熟,批評過遲則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如果選擇時機,需要家長自行考量;3)掌握好方式,家長要掌握好批評的方式方法,可以正面教導,亦可以反面舉例。總而言之,家長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教育、引導是關鍵。在對孩子進行批評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懲罰,但要注重尺度的拿捏。
2.3合理暗示
暗示指的是用含蓄的方法對人的各種行為進行心理疏導,并且通過一定的心理疏導使人接受一定的觀念。積極的暗示能夠穩定被暗示者興趣,并幫助其重拾自信,獲得面對失敗的勇氣。從教育成效來看,含蓄的疏導其效果要大于命令的要求。
2.4換位思考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親子間不能有效的溝通,常常是因為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沒能真正的理解孩子的思想,父母想要獲得孩子的理解,孩子何嘗不想被理解。只有這樣,雙方才能邁出彼此的第一步。在親子溝通中,可以嘗試用這樣的句子去溝通:看得出來,你好像有些心事,遇到什么困難了嗎?需要爸爸或媽媽的幫助嗎?給孩子一些心理的支持,幫助他們減少心理壓力。
3.結束語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有效的溝通才能讓這張白紙呈現繽紛的色彩,而無效的溝通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傷害,會讓這張白紙變得灰暗。由此可見,親子間的有效溝通是家庭和諧的關鍵,也是孩子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孩子以及學校要積極的創造各種條件,采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加強親子間的溝通,以此來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趙霞.幸福,從溝通開始——親子溝通探究[J].新課程導學. 2015(15):7-8.
[2]傅瑜.耐心傾聽,真誠溝通——構建和諧親子關系[J].好家長. 2016(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