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寶 王敏
摘 要: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國策的背景下,理工類高校當克服自身校園傳統文化底蘊薄弱的劣勢,從構建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華優秀文化與黨課相結合、大力支持校園人文社團建設、傳統文化融入師德建設、傳承與創新地方傳統文化等方面,努力開展好傳統文化教育,以提升新時代大學生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傳統文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3-0110-03
十八大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意味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哲學思想、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逐漸成為新時代理論創新和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正確而積極的指導作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標志著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國策。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超級工廠”,高校是“育人工廠”的最后一環。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的定型階段,如何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優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對于理工類高校而言,由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缺乏或不發達,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因素淡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與渠道相對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理工類大學生存在思想政治素質不高、社會道德觀念淡薄、歷史文化知識欠缺、審美品位低下、心理抗擊打能力差等諸多問題,影響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培養。因此,在理工類高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不但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要求。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理工類高校應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大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著力強化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以培養能夠主動迎接新挑戰、踐行新使命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構建傳統文化課程體系
對于理工類高校而言,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務,這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中國傳統文化通識課平臺。現在一些理工類高校已經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列為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通識必修課,要求所有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必須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取得額定的學分。但仍有不少理工類高校并沒有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提升到通識必修課的高度,學生可選可不選,學分可修可不修。這種對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自然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也很難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建立中國傳統文化通識課平臺,有利于聚合理工類高校人文社科方面師資資源,鼓勵一批教師參與其中,承擔其所擅長專題的教學任務,大家相互備課、相互學習,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從而在全校的層面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學活動。
二是設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群。理工類高校傳統文化方面的師資是相對缺乏的,在傳統文化課程群建設上有一定的困難。這既需要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充分挖掘本校師資的資源,鼓勵本校各科專任教師和輔導員隊伍開設詩詞鑒賞、民族歌舞、傳統手工藝、民風民俗、書法繪畫等學生參與度高的選修課;又要利用本土其他高校傳統文化方面的師資優勢,聘請他們講授經典講讀、諸子百家、歷史文化等具有一定深度的傳統文化課程。此外,也可與已經把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成國家級精品課的高校合作,通過網絡共享,將傳統文化精品課程資源導入到本校學生的學習之中。
三是開設傳統文化系列講座。學術講座是最生動、最經典、也是最前沿的授課。判斷一所大學的傳統文化氛圍是否濃郁,經常性舉辦傳統文化方面的講座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對于校園文化氛圍不濃的理工類高校而言,把國內外、省內外的著名文化學者請進來,在課余時間組織專題文化講座,為學生開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學管理部門在規劃講座的時候,要注意運用系統構建的思維,比如開展諸子百家系列、唐詩宋詞系列、教育科技系列、歷史文化系列、藝術審美系列等等,在講座的設計上做到年度有規劃、內容有銜接,這樣更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學生接受的系統性,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中華優秀文化與黨課相結合
高校黨課是每一位入黨積極分子和大學生黨員的必修課,是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論陣地。可以說,在高校黨課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文化,使大學生更加了解、更加認同、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是當今大學生黨課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所包含的倫理道德、立身處事之道已成為解決當今世界許多矛盾的一劑‘良藥,深深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價值體系。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黨課教學中,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高黨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助推中國夢實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
黨課與一般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同,傳統文化課上教師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只要是傳統文化范圍內的知識和文化,一般都可以進行講述或探討;但黨課有其崇高性、神圣性、莊嚴性,這就決定在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黨課教學,要突出“優秀”的判斷標準,使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那么,中華文化中哪些優秀資源可供借鑒呢?筆者認為,首先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崇德貴和”、“以人為本”等優秀精神,這已經在當今社會政治、經濟、生態建設中發揮著理念的先導作用。其次是“天下為公”、“天下一家”、“修齊治平”的家國天下情懷。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時代的背景下,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合作共贏的世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的偉大目標,大學生通過中華優秀文化中蘊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資源的挖掘與學習,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經濟與文化中去。再次是中國傳統辯證綜合與直覺體悟相統一的思維方式和注重知行動態統合的行為方式,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培養言行一致、知行統一的文化品格,從而達到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一。
三、大力支持校園人文社團建設
高校社團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成長的場所。作為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美國,各個高校學生社團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分類仔細、活動豐富,成為大學文化、校園管理和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伴隨著高校在校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學生社團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學者對高校學生的社團參與情況的抽樣統計,“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社團經驗的占69.3%,理工科專業的占54.6%,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占31.7%,文史哲類專業的占13.7%。”[3]這組數據也反映了理工科專業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要較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高得多。
首先要加大對校園人文社團發展的扶持力度,統籌協調社團掛靠單位對社團活動的資金投入,為社團的各項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其次要為人文社團提供切實的指導、培訓以及活動策劃咨詢服務,指導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國學社團可舉辦《論語》大賽、國學演講,詩詞學社可舉辦詩詞大會、詩歌朗誦會,古琴社團可舉辦古琴演奏會,茶道社團可舉辦茶藝展示,書畫社團可舉辦作品展覽等等。通過經常性的社團活動,積淀社團文化,增強社團凝聚力,從而逐漸打造傳統文化活動精品。再次要推動人文社團“走出去”、“ 請進來”。對于培育比較成熟的社團傳統文化品牌,要通過市、省、全國各級文化或技能競賽活動進行錘煉,從而做優做強;對于其他高校的精品社團活動,要創造機會請進來,通過觀摩其他社團的活動,來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從而促進本校社團的更好發展。最后要鼓勵人文社團的活動創新。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大學生這一思維最活躍、最富有創新精神的群體,人文社團恰恰為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創新活動提供了一個允許失敗的“試驗場”、“孵化器”。可以說,通過學校人文社團建設,可以從主體上解決校園傳統文化氛圍不濃郁的問題,對于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
四、傳統文化融入師德建設
把傳統文化融入師德建設,是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傳統文化積淀相對薄弱的理工類高校,其意義尤為顯豁。我國改革開發四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導致了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產生,并逐漸傳導到高等教育上來,以至大學教師師德“失范”現象比較突出。2014 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但市場經濟催生的拜金主義、媚權媚俗和功利思想等因素對師德不良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個別教師仍存在師德意識淡薄、師德境界相對低下、師德不優師風不正等問題,從而削弱了大學師德文化的教育功能。高校師德出現的種種病灶弊端,藥方須從傳統文化中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農耕經濟、宗法與專制的社會結構等因素,形成了重倫理、尚道德、尊師道的文化特質。一部五千年的文明史,堪稱是一部道德史、教育史。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精神力量在師德建設中的作用,必將極大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強化高校育人隊伍“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是我國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師者傳道”的精神有助于高校教師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進行社會角色的自我定位。從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勉勵之語,到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師者定義,都可以看出教師傳授真理的使命要高于傳授知識。從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到韓愈、程頤、朱熹、王陽明等歷代圣賢之行事來看,“師”儼然是“道”的化身。師道文化,需要通過師德建設大力弘揚。其次是傳統文化中“為人師表”的律己精神有助于師德高地的構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德的光輝體現了對法律和規范的超越。傳統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立身行事準則、“慎獨”、“三省吾身”、“改過遷善”的道德修養方法、“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只有真正的入腦入心,教師才能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美譽。再次是傳統文化中的“窮本探原”、“博采眾長”、“厚積薄發”、“經世致用”等教育理念,有助于克服當今社會功利化、浮躁化的教風和學風。最后是傳統文化中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長善救失”等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增強教書育人的本領,從而更好地展現教師的職業魅力。
五、傳承與創新地方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齊魯文化、秦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燕趙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它們共同構筑成輝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有學者指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往往凝聚著該地區文化的精華和精髓,以具體物態、人文精神以及風俗民情等不同形式,承載著一個地區的記憶,并延續著該地區文化發展的未來。”[4]對于理工類高校而言,積極依托地方文化管理部門和社會上的文化社團,協同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對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賦予現代價值、體現時代意義的文化精品,很容易激發起駐地高校師生、乃至整個地域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認同感,從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帶領大學生走出校門親身體驗感悟學習,使大學生在與傳統優秀文化面對面的接觸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其次引領大學生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保護工作。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了很多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因缺乏傳承走向衰落。組織學生社團對所在地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搜集,可以有效對那些富有地方文化底蘊的傳統技藝進行保護,并發揮理工科學生的專業優勢,為它們在技術傳承與革新方面提供支持,從而使大學生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旁觀者,而且是傳統文化的參與者、保護者。最后是推進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團、進課堂、進教材活動。當前各大高校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著嚴重的同質化、教材化的現象,教師所用的教材盡管編撰者不同,但在內容上幾乎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而且中國傳統文化規劃教材這么多年來在編撰原則和內容上幾乎沒有什么改動或革新,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師在講授與研究上的惰性,也使大學生在接受上感到乏味。地方傳統文化,無論是在民間流傳不衰的風俗典故,還是依舊活躍在舞臺上的戲劇戲曲,還是沉寂在歷史文獻中的詩詞歌賦、先人事跡,對于高校師生而言,卻是最新鮮的、最富有趣味的,正可補傳統文化通識課的不足。所以,要有戰略的眼光,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體系。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先民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必將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理工類高校應當克服自身傳統文化薄弱的劣勢,揚長避短,在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思想指引下,著力把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系統夯實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笑菊.傳統文化與高校黨課教學的有效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5):123-125.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7.
[3] 丁孟春,韓葉梓,張云云.高校社團活動現狀調查及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8,(1):57-58.
[4] 許鶴.地方高校傳承與創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路徑的探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2):103-105.
[責任編輯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