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芳
摘 要:隨著小學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及素質教育的實施,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應提高學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能力,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及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累活動經驗,開拓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思維能力。為了分析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意義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基本活動經驗;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基本活動經驗主要是指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及進一步發展需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動經驗,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均屬于建立在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前提下的,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慢慢積累形成的怎樣思考的經驗,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意識及數學思維。本次觀察首先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意義進行了分析,繼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意義
小學數學學科屬于一門嚴密性及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較為適合學生思維發展,小學階段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過程中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學生主動通過感官直接對客觀外界事物進行接觸及了解,不斷嘗試并獲得新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及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數學素養。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觀察,積累感性的活動經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感性活動經驗,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在學習新的數學公式或數學圖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針對公式及圖形仔細進行觀察,在觀察、探究及思考的過程中找出相應的數學原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公式及數學圖形的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1]。如在進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針對學校內的長方形花圃進行長、寬的測量,測量相應的數據之后回到教室內進行相應的計算,在這種數學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需要計算的結果進行自我經驗的積累,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實踐過程中思考及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自主學習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動手,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實施相應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主要是指培養學生通過客觀事物深入事物內部查看及探究事物本質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完相應的長方形計算公式之后,教師應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相應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引導學生探究及思考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換為長方形,在學生進行長方形的轉換過程中得出相應的結論:每一個平行四邊形均可以轉化為長方形,轉換之后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轉換后的長方形長和寬就是原有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通過這種實踐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遇到問題后該從哪種思路及途徑下手,選擇何種方式操作[2]。學生在這種狀態下能夠積極主動感受新知識,易化新知識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3.引導學生在學習后積極反思,培養更多有用的活動經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感性活動經驗、理性活動經驗的積累,還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及改進,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相應的梳理,將積累活動經驗過程中存在的錯誤之處或不完善的地方進行相應的反思及改進,在理性活動經驗積累的過程中當學生通過自主動手的方式解決了實際的問題之后,教師應繼續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及探究,思考自己探究的思路對不對,反思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向及規律存在,試著將其找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觀察,積累感性的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學會動手,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引導學生在學習后積極反思,培養更多有用的活動經驗等途徑及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及活動經驗的積累,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何蘊芳.小學數學教學中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策略與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3(5):135-136.
[2]劉成靜.小學數學教學中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策略與方法[J].中華少年,2017,21(12):112-113.
[3]宋沂珈.小學數學教學中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策略與方法[J].祖國,2017,33(1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