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幼兒教師通過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讓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培養其互助、協作以及分享等良好的道德行為,并受益終身。教育學理論認為,幼兒區域活動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鑒于此,文章從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角度出發,對幼兒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空間布置、材料投放以及游戲指導三種行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區域活動;創新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07
作者簡介:潘晨陽(1989—),女,天津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一、幼兒區域活動中的親社會行為培養
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被社會所鼓勵和贊賞的道德行為。幼兒階段是培養親社會行為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養成的親社會行為往往具有終身性,對幼兒今后的人生發展大有裨益。由于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中國的長輩往往對晚輩嬌生慣養,幼兒在家里被稱為“小皇帝”“小公主”,容易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懂得與他人進行分享,不知道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這些都是幼兒在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進入幼兒園之后,幼兒開始接觸老師和同學,開始慢慢地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在與同學一起上課、吃飯、玩玩具和做游戲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會認為“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能做一些事情,我是重要的”,對其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學認為,活動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源泉。長期以來,我國幼兒園教學大多以集體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把控課堂、完成教學任務,但忽略了幼兒的個性化和自主化特點。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幼兒參與課堂的機會較少,學習內容也與幼兒的認知相差較遠,不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區域活動是根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通過合理的環境布置、科學的材料投放以及科學的教師指導,來幫助幼兒獲得實踐經驗的教育方式。區域活動具有自主性和游戲性的特征,很好地彌補了集體教學的弊端。在區域教學中,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體,游戲是區域活動的主要形式,在這個自由、寬松的活動氛圍中,幼兒與材料互動、與同伴合作。教師也可以在活動中干預、糾正幼兒的不良社會行為,逐漸摸索出通過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途徑。
二、幼兒親社會區域活動的開展
1. 區域活動的空間布置
合理的區域活動的空間布置可以有效利用資源,提高區域活動的效率。
首先,空間布置要動靜分離。幼兒活動區域包括閱讀區、游戲區、美工區、表演區、益智區等,不同的區域活動形式有著不同的特點,有的比較安靜,有的比較吵鬧。為了避免相互影響,教師在區域布置時要將安靜區與熱鬧區相隔離,例如,給閱讀區、美工區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用氣球或者卡通吊簾等幼兒喜歡的物件進行隔離,例如,美工區和閱讀區是相互分離,但又具有相關性的區域,幼兒在閱讀區獲得的啟發和靈感可以在美工區展現出來,提高區域的教育功能。
其次,拓展空間。幼兒園的教室面積相對有限,不可能開展多樣化的區域活動形式,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創新,拓展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間。區域活動可以充分利用走廊、陽臺和樓梯等區域。例如,樓梯是幼兒經常要路過的地方,教師可以將幼兒的作品布置到走廊中,有利于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還可以設置一些親社會語言標牌,讓幼兒在觀察和參與的過程中提高社會責任感,習得親社會行為。
最后,盡量創設開放式的活動區。在區域活動中,狹小封閉的空間限制了幼兒的活動,使得很多活動都無法開展,幼兒的參與興趣不斷下降。因此,區域空間要盡量選擇開放或者半開放的空間,例如,在搭建區,開放的空間給了幼兒更多的搭建場地,有利于其想法的實現,還不會被其他區域的小朋友所干擾。
2. 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
幼兒區域活動主要是借助材料開展的,材料是幼兒學習、感知的主要工具,也是兒童區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首先,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需要,小班的幼兒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興趣點很容易轉移,教師要針對這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投放一些生動有趣的材料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親社會行為。另外,小班的幼兒缺乏共享合作意識,經常互相搶材料,容易發生爭執,造成幼兒哭鬧,甚至抓傷等突發事件。為此,教師可以投放同樣的材料來避免幼兒的爭搶;中班的幼兒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識,幼師可以為其投放一些智力材料等,如用各種棋類或迷宮畫冊來吸引這個年齡段幼兒的注意力。總之,材料的投放要遵循由簡到難、深入淺出的原則,逐漸調動幼兒的探索欲望,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其次,區域活動材料要具有組合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活機動的。例如,同樣是在益智區內投放拼圖,為容易讓幼兒上手,小班學生可以選擇四塊部分圖形的簡單拼圖;中班幼兒可以選擇六塊部分以上的拼圖;大班幼兒可以選擇拼中國地圖之類的比較復雜的拼圖。另外,材料之間可以互相組合,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材料,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和游戲情境,滿足幼兒教學的需要。例如,美工區有很多廢舊的水彩筆,教師可以將水彩筆蓋取下來,設計一個走迷宮的材料,投放到益智區。再如,有的教師在益智區投放不同顏色的豆子,讓幼兒進行分類和數數,久而久之,幼兒就不感興趣了。這時,教師可以在此材料中添加一份記錄表,讓幼兒將每次抓出的豆子在記錄表中按照顏色分別記錄數量。這就明顯增加了操作難度,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并且能使幼兒直接、及時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時的成果,給幼兒帶來成就感。總之,教師要經常觀察幼兒的區域活動,觀察哪些材料比較受幼兒的歡迎,可以多投放一些。
最后,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區域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親社會能力。所有能滿足教學目的的材料都可以拿來使用。例如,很多廢舊材料扔了比較可惜,將其重新利用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培養了幼兒的節約意識,激發了幼兒的創造能力。教師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師可以號召家長們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廢舊材料,如可樂瓶、舊掛歷、毛線、舊書籍等。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對這些廢舊材料進行創造性使用,例如,舊書籍可以投放到閱讀區,也可以投放到美工區,讓幼兒裁剪成各種圖形,還可以用壓花機壓制成各種形狀的小碎片,供幼兒做手工粘貼。
3. 區域活動的指導干預
區域活動并不意味著教師放任不管,而是更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一方面,制定規則。區域活動增強了幼兒同伴間的互相交往,強化了社會交往意識,為幼兒提供、創造了與人相處并進一步發展友誼的機會。但幼兒之間很容易出現各種矛盾沖突,為此,教師在活動之前就要為幼兒制定游戲規則,用游戲規則規范和約束幼兒的行為,也是對幼兒行為及游戲開展的一種暗示。另一方面,加強游戲指導,積極干預不良行為。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應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出現的不良行為進行客觀分析,通過適當的規約對幼兒進行“懲治”。比如,幼兒在圖書區活動時故意損壞了圖書,教師不僅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道歉,而且要求他與父母一起去購買一本新書作為賠償。這樣的“懲治”要求幼兒徹底消除自己不良行為對環境(包括人、事、物)造成的消極影響,促使幼兒形成良好行為。
三、結語
區域活動是誘發、引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條有效途徑。當然,區域活動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兒、家長、幼師以及幼兒園的全力參與和配合幫助,才能最終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參考文獻:
[1]線亞威,李云翔.幼兒園活動區課程實施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左文玲.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5):35-40.
[3]丁 芳.兒童的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01(1):10-13.